丰收为啥还进口? 中国的粮食到底多了还是少了?
供需结构偏差在哪?
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量齐增”新现象,既有国内外粮价倒挂等因素的影响,更说明我国粮食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偏差。
陈锡文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豆产量不断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超过了80%,而大豆是我们需求增长最快、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产量15年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这是当前粮食供求当中的突出矛盾。”
2008年—2014年期间,全国玉米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北主产区的农民弃种大豆、杂粮,腾出来的耕地主要转向玉米种植。
突出矛盾还表现为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已处于全球粮价“高地”。
陈锡文表示,目前我国有2.3亿农户,平均每户的耕种面积不足0.5公顷。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近些年粮食产量虽然在增长,但是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推动了国内粮价逐步上涨,导致更多来自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入了中国。”陈锡文分析。
但也必须看到,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除了国内生产成本高之外,其他原因也不可忽视。
一是近年来国际粮价大幅度下跌。二是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坚挺,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粮食进入中国市场后的价格下降。三是最近两三年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暴跌,并引起国际海运价格暴跌。从美国墨西哥湾新奥尔良运到中国广东黄埔港的粮食散运价格,2008年是135—138美元/吨,现在已经降到只有35美元/吨。
粮价怎么调?
小麦和水稻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探索“价补分开”,市场定价,农民合理收益由政府价外补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近几年连续大幅度提高临时收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所形成的市场机制扭曲,已全面颠覆国内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关系。“以矛盾最突出的玉米为例,现行的临时收储制度会鼓励农民多种玉米,并且抬高玉米市场价格。”
“以前觉得种粮风险小,价格国家会托底,没想到玉米价格会跌这么多。”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种粮大户薛丽娜告诉记者,前两年玉米单价都保持在1.05元/斤—1.1元/斤,去年的收购价只有0.84元/斤,收入大幅下降。
“我们的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今后将进行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陈锡文介绍,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对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新疆的棉花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油菜进行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方式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去年9月,国务院又下调了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从2014年的每斤1.12元降到目前的1元。“小麦和水稻作为口粮,将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的改革方向基本上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农民的合理收益由政府实行价外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