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下水位回升 大雁塔逐渐“归正”
虽说塔身倾斜不可避免,但大雁塔的倾斜为何如此严重,大雁塔的倾斜问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1982年开始,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就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的数据分析和研究,专家组发现大雁塔倾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古塔自身因素,如材料、结构、整体性差,历史原因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以及排水、防水方面存在问题;其次是古塔周围过量采掘地下水,引起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和地面不均匀沉降,从而造成倾斜;第三是大雁塔正好位于关中地质大断裂带边缘,而且是其西北方向漏斗形的下沉结构边缘,这个地质结构本身就无法保证大雁塔塔身的稳定性。如果再遇到地质运动或人为破坏塔身地基的活动,大雁塔向西北倾斜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其中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造成的大雁塔地基不均匀下沉,加速了大雁塔的倾斜下沉,这一人为因素,引起了人们的警示。
八水绕长安的丰富水源,曾造就了13朝古都的辉煌。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八水”逐渐无法满足西安城市生活用水需求,八成以上的工、农业用水都靠抽采地下水。常年严重超采,使得西安城区承压水位急剧降低,形成了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区,较严重的南郊小寨、大雁塔一带,地下水位已降至100米以下。地下水漏斗区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地面沉降,从而引起建筑物破坏和城市沉陷。
从1997年开始,已倾斜278年的大雁塔的倾斜问题得到遏制,大雁塔塔身停止倾斜,并开始缓慢地“回弹复位”。2006年,国家测绘局测绘报告显示,大雁塔已经向倾斜的相反方向“回位”了9.4毫米,平均每年“回位”1毫米,并且“总体倾斜量相对稳定,且回弹趋势未变”。而大雁塔保管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由于对大雁塔周围环境进行了治理,周围的地质条件已经逐渐变好,塔周围的沉降有所减缓。通过这几年的监测,大雁塔现在的状态很平稳。”
今年6月,文化遗产日当天,西安市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正式揭牌,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这5处遗产点而专门成立的“西安市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在成立后将包括大雁塔等这5处遗产点的古建筑沉降问题、古遗址保护现状、气候变化以及人为建设等因素引起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并每年编写监测报告,为保护大雁塔等文化遗产做好数据记录和日常管理。
大雁塔逐渐“归正”监测状态平稳
如何“扶正”大雁塔,成为全市人民热切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大雁塔倾斜原因的分析,西安市政府对大雁塔周边400多口自备井实施封井措施,加大了地下水回灌力度,将地表水注入地下含水层,以增加地下水储量。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改铺供水管道,改造完善了塔基座防渗、排水工程和塔顶的防渗工程。2000年,大雁塔保管所还对大雁塔塔顶、塔檐、塔座进行了专业的防渗处理,以减少水对塔的侵蚀。同时,在大雁塔的南北两侧打了两口探测井监测地下水位,每月观测一次,掌握水位变化,并与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合作,每年4月和10月对大雁塔周围地面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并对大雁塔振动情况24小时进行监测,确保大雁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