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边国家级保护区被排污“蚕食”7万亩萎缩一半
原标题:7万亩萎缩一半 长江边国家级保护区被如此“蚕食”
新华社武汉5月17日电 题:7万亩萎缩一半 长江边国家级保护区被如此“蚕食”
新华社记者 黄艳、滕菲
由于周边工厂大肆排污,保护区面积从7万亩萎缩至3万多亩;仅有2名技术人员,却要面对“水涨到哪儿,则管到哪儿”的管理困境……长江边一个国家级江豚保护区面临“内忧外患”,成为长江生态保护之困的一个缩影。
工厂排污“蚕食” “规划的7万亩萎缩至3万多亩”
顺利的话,湖北长江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将增加9名江豚新成员,累计总数将接近70头。但是记者走访了解到,江豚的生存环境正面临重重威胁。
保护区位于湖北石首市境内,是目前长江中游唯一的自然保护和迁地保护结合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21公里的长江故道是江豚自然生息的宝地,但是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运行面临各种掣肘。
一方面,长江排污仍然严峻,保护区内污染不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介绍,他曾在长江中游的一个江段作过调查,沿岸城市和工厂向长江直排污水。虽然现在得到一定治理,但效果仍然不乐观。“沿岸工矿企业的排污口报备的是一两处,但实际上有好几百处。”
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废污水量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96.4亿吨增加到2014年的338.8亿吨,增幅14.3%。天鹅洲保护区副主任张振华说,保护区的水质差的地方甚至有四类、五类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禁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核心区禁止人类活动。危起伟、张振华等介绍,且不说缓冲区和实验区,连核心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司空见惯。
张振华说:“保护区的面积规划的接近7万亩,但实际上萎缩到3万多亩。除了农业生产,一些地方工业项目也‘闯’入保护区。”
大水面仅2名技术员监控防护 靠“脚跑眼看”
外部环境掣肘保护区发展的同时,保护区内部发展运行的小环境也是困境重重。首先是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