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大量个案被“内部消化处理”
事件传播网络化。纵观一系列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所有的施暴过程都拍有视频或图片,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从而极易引起广泛关注,而施暴者拍摄视频的动机,据调查绝大部分是出于“炫耀”。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如此频发?
深究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匮乏,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亲情的抚慰,缺少关爱和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另外部分孩子在极端宠爱中长大,养成了事事以己为先、偏狭自私、冷酷无情的个性。二是全球流行文化中对暴力的大肆宣扬和美化,造成孩子心理的误区,那就是暴力可以解决一切事情。三是学校教育的缺位,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教师只懂“教书”,不会“育人”,过分看重分数、成绩、升学率和绩效考核,而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德育教化。四是对欺凌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多数只是“说教”性质,很少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惩罚。
从表面上看,“校园欺凌”行为并不会造成明显的伤害结果,但是,对作为未成年人的受害方而言,则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甚至难以修复。
2015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12中学的一名16岁初三学生小姜在学校的4楼跳楼自杀。原因是,小姜在整个中学的3年里一直备受同班几名同学欺凌。
“校园欺凌”事件面临着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尤其是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的“校园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校方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这类事件一般发生在放学后这段管理真空的时段,学校管理手段难以全覆盖。”上述区教委人士说。
此外,据这名区教委人士介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很多学生家长并不希望通过诉讼的途径来解决,而是出于对学校的信任交由校方处理。可问题是,学校并没有相应的管制能力,只能通过调解来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社会风险评估等级落后。据唐钧介绍,长期以来,“校园欺凌”事件的风险等级偏低,造成了对此类事件重视不够,从而忽略了管理。这也是“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对于越来越多发的“校园欺凌”,求解之路,绝不仅限于对个案、孤例的调查、处理和善后,而应思考缓解和根治的办法。加强预防和惩戒,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多方面出“硬招”,进行系统性求解,这才是根治之道。记者陈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