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大量个案被“内部消化处理”
为何孩子们会如此慑于小江的淫威?据家长们介绍,小江是副班长,被班主任赋予检查作业和背书的权力。不给钱,小江就会把作业给撕掉扔掉,就算是背书,也不让通过。有家长说,他曾经头天晚上看孩子完成了作业,但第二天仍然接到班主任电话,称孩子作业没完成。
没有完成作业的后果是什么,孩子说小江会向班主任告状,孩子们就会遭到惩罚。
“孩子还是怕老师的。”家长们说,小江从二年级就开始这样“创收”,先要零食,然后逐步演变成要钱,孩子们在内心深处早已默认服从了,尽管小江比班上大多数学生都要矮一些。
事发后,班主任和该校校长被停职接受调查。教育部门称整起事件还在核实之中。目前当地公安部门也已介入调查。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小学六年级副班长兼语文课代表,却习惯于玩弄权术,而且是以敲诈勒索为能事,并逼迫同学喝尿,这些恶行不仅属于道德败坏,而且涉嫌违法犯罪。只不过他属于未成年人,可以不追究其法律责任罢了。然而,这样的悲剧却值得我们反复深思。
《管子·权修》中曰:“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培养人。而培养人,不在于寄希望他们能谋得多大的官位,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对自己负责,是否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战国策·秦策》中曰:“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培养道德莫过于不断增长好的德行,消灭灾害莫过于彻底根除。
孩子的行为是大人的投影。孩童运用权力获取私利,丢的也正是我们成人的脸。
求解之路需社会合力
《法制日报》记者曾采访过在北京市某区教育委员会工作的人士。他表示,引发“校园欺凌”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甚至压根儿是没事找茬寻刺激。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引发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6月24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警方接到一名昵称“叉烧肉”网友的举报,称有一伙女生经常在平定县城关中学附近欺辱同学,并将欺辱虐待的照片上传至手机交友APP“遇见”上大肆炫耀。经调查,办案民警很快锁定涉事女生王某及其同伙女伴。民警问其施暴的原因,王某称只是单纯看这种“书呆子”不顺眼,准备教训教训她。
有舆情研究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的“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三大特征。
参与人群女性化。媒体的统计表明,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今年所有暴力事件中的占比达到了32.5%,且多表现在胁迫性、侮辱性等对被害者心理产生影响的行为。如在永新暴力视频中,一群女生围着一名少女拳打脚踢,甚至轮番上前扇了其数十个耳光。
施暴手段残忍化。回顾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施暴者的行为正变得“花样频出”,性质愈发恶劣。从几年前的殴打、扇耳光,发展到了如今的烟头烫、拔头发、吸食粪便、筷子插下体等近乎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