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教育文化

揭大学教育弊病:公共关系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07-18 23:32:27
  即便在公开场合,校领导有关法学院学生未来发展的表述,也显得颇为“暧昧”:会关注其发展,但投入不多,机会和平台都需要自己去争取。

  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刘岩选择考研,她来到了华中某985高校。之所以考到这里,并非冲着学校的名气,而在于,这是一所法学专业在全国都名列前茅的学术重镇。

  这一次,不同于高考,刘岩选择的是好学校里的好专业。

  两所学校的差距十分明显,仅以师资力量为例,华中这所高校的法学院现有教师100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而东北某理工科院校的法学院,仅有专职教师2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2名、讲师7名。

  让刘岩感受更深的是,作为学生,她终于有了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感觉,不管是学校的学习氛围,还是包括出国在内的交流机会,都是以法学专业学生为中心。

  在这里,资源丰富,让人目不暇接,而在刘岩的本科母校,法学专业因为开设时间短,尚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

  扩招后的新专业,总要有人来上

  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一个关乎选择好学校还是好专业的问题。

  南京大学一位年轻教授告诉记者,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段,不少人向他咨询,他给的建议是,选大学比选专业更重要,理由是,现在的本科教育与其说是专业教育,不如说是高等的通识教育。本科专业与未来职业生涯所从事行业之间的相关性不断弱化,而大学的品牌、品位对学生的眼界与视野有很大影响。

  包括刘岩在内的不少学生,的确是循着这种思路,选择了“好大学”,但他们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进好大学的同时,掉进了“差专业”里。

  北京一所财贸类大学的学生李森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中文专业,不少学生都是在高考时被调剂过来的,有的同学寄希望于大二时转专业,有的则接受现实,准备沉浸在文学熏陶之中,但好不容易培养起的兴趣火苗,却时常被浇灭。

  李森说,中文系的专业课时不断被压缩,更多的时间被放在了学校主流的英语、数学、经管等课程上来。“学中文,为什么还要学数学和经济?”李森把意见反映给校方后,得到的答复是:“学那么多中文课程没什么用,英语学习更加重要”。

  “这都是扩招害的!”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副教授说,大学的迅速膨胀,让身体走在了灵魂的前面,高校的硬件设施可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的招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他曾经听到一些说法,认为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在他看来,扩招后的新专业,总要有学生来上,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准入门槛”,这些学生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试验品,回过头砸的依然是高等教育的牌子。

  这位70后副教授依稀记得,大约在10年前,一条《广东省一年新增本科专业近200个》的新闻,引起他的关注。那一年,他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他从新闻里看到,广州一所农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2001年是9115人,2005年增加到26629人。1998年扩招以前,该校有27个专业,2003~2006年每年都新增专业9~13个,2006年专业总数将达到80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