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在中国,百年命运浮沉
在蒋介石的示范作用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庆祝圣诞的习惯的更加巩固。如1936年圣诞节,冯玉祥赠给张伯苓一尊景泰蓝鼎,上书“恭贺圣诞”四字。1939年12月,《申报》的“星期增刊·冬节专号”上的所有文章,都是关于“外国冬至”——圣诞节的,没有一篇说中国冬至。1945年,郑天杰等到汉口接收的人员,在圣诞节举行了“耶稣舞会”。⑦1946年的圣诞夜,“在桂林,中南路和中北路是小型的皇后道,酒、鸡、欢乐社、丽都、中央餐厅,坐满了草绿军装的盟军和奇装异服的妖艳女人。在重庆也有‘圣诞’,在拍卖行里,在电影院门口,在放着大蛋糕的橱窗里,到处都有圣诞老人的踪迹。”
中国人过圣诞的热情,甚至让外国人感到迷惑,“这成群结队的男女挤在游戏场狂欢,内中不知有几人知道圣诞节是个什么节日。中国人称谓‘外国冬至’”,每逢圣诞“当夜上海的娱乐场所中都是客满,而内中十有九就中国人。这实比中国双十节国庆日所聚集取乐的人多出几倍”。可见圣诞节在中国民众间,并没有什么宗教性,只是一个较为单纯的狂欢节。
中国人热烈庆祝圣诞节,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有人批评圣诞太过奢侈浪费,不如把钱捐给穷人;还有人觉得过圣诞节属于数典忘祖:“为什么当孔子生日的时候,不大声疾呼地嚷嚷着圣诞,而且也不敢说孔子圣诞?”⑧但这种声音,总体上非常微弱。
1949年后,人民日报对圣诞节的报道立场,是时代变迁的风向标
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极少再出现圣诞狂欢活动。该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曾刊登诗歌为斯大林祝寿,诗称:“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你诞生的日子/是全世界人民的‘圣诞节’。”朝鲜战争期间,因麦克阿瑟曾宣称要在两星期内结束战斗,让美军能“回家过圣诞节”,《人民日报》也在1951、1952年的圣诞节前后,针锋相对地发起一系列以圣诞节为题材的宣传攻势,嘲笑麦克阿瑟的狂言破产。
仅就《人民日报》而言,在1950-1980年间,其关于圣诞节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圣诞期间,西方国家发生的事故和死亡人数。如1950年报道称:“美国学生吃喝嫖赌,圣诞节死人一万八千。”1957年报道称:“在圣诞节假期里,美国因为各种意外事故而死亡的达八百八十三人。”1960年报道称:“在圣诞节三天内,美国因各种事故共死亡六百四十七人。”直到1981年,还可以见到类似的报道:“在英国工业城市伯明翰,圣诞节那天发现有15个老年人冻死在自己家里。”
二是借圣诞节之机,报道西方民众的悲惨生活。如1963年《圣诞节快乐?!》一文称:在英国,“有一千万人的收入每周不到十镑,房租、所得税和医疗统筹费还要扣除一半以上……有六百万靠养老金过活的人,五十多万失业者,五万多没有父母的孤儿,无家可归的人在伦敦就有五千。”
三是批评西方国家把圣诞节变成了“购物节”。如1960年的《圣诞老人和索债者》一文,批评美国的资本家,为了“让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每人都多买些节日用品”、“从他们身上挤出更多的油水”,发明了“分期付款的圣诞节”,以至于“让慈祥和蔼的圣诞老人成为穷凶极恶的索债者。”1963年的《圣诞快乐》一文,批评英国的资本家让圣诞节变质,“对资本家来说,……重要的是结清一年的所得和趁机捞取新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