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在中国,百年命运浮沉
近年来,圣诞节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受欢迎、高度世俗化的“洋节”,很多人在这一天约会、庆祝,狂欢。本期专题,扼要回顾了自民国以来,百年间圣诞节在中国的命运起伏。
1920年代,圣诞节在中国已颇具盛况,商家和政府是关键推手
晚清时,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人过圣诞节。1868年,作为斌春使团翻译的张德彝,在伦敦切身感受了一次平安夜和圣诞节的盛况。①1877年,刘锡鸿出使英国,在圣诞宴席间,还见到了“圣诞老人”在馈赠礼物。②大约同时,国内报刊开始出现关于圣诞节的介绍。随着教堂、教会学校,以及中国教徒的增多,到20世纪最后几年,圣诞节在中国已经颇具规模。如上海南浔路天主教堂圣诞节时的观礼者常“多至三千余人”③——类似的教堂,在上海有几十座。山东的一个教会1921年庆祝圣诞时,各界参观者多达数千人,不得不在教堂前搭起一个大棚。④
商家目睹圣诞节的狂欢盛况,遂借机营销。如1923年,联益贸易公司在圣诞期间推出打字机促销——购买3部以上,就能获赠价值两元的购物券和新年贺卡一本。有学者统计了20世纪20年代在《申报》上打过圣诞广告的商家,经营范围从瑞士名表、德国水墨画,到儿童玩具、衣服鞋帽,无所不包。这些商家充分利用圣诞元素招徕顾客,如一个香烟广告中配文:“圣诞老人说,今年圣诞最可爱的要算‘美丽牌香烟’了。”
除了商业原因,圣诞节的流行还有“政策性”原因。一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刻意淡化除夕、端午等传统节日,民众开始倾向于过西洋节;二是蔡锷在1915年12月25日发起反袁护国运动,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云南起义纪念日”,放假一天。因为有了这一天假期,使民众有了庆祝圣诞的时间。1925年的上海,圣诞节之日,“不论信教的和非信教的,都是送礼的送礼,庆贺的庆贺……闹得盛极了”。
圣诞节在全国的流行,也不可避免引起了一些民族主义者们的不满。廖仲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1922-1927年间,都曾号召过抵制圣诞节,将该节的流行,视作“帝国主义”的一种侵略方式。⑤
因蒋介石很重视,圣诞节在国民政府时期,比“双十国庆”还热闹
国民政府建立后,因蒋介石皈依了基督教,尤其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脱身之日恰好是圣诞节,故对圣诞节极为重视,常常在这一天发表讲话,勉励民众。譬如,1942年,蒋介石致辞称:“同盟国为人类正义与自由而战,正与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哲理相符,亦即是耶稣基督博爱精神的实现”。1944年,他在圣诞节赞扬“基督……是一位民族革命、社会革命和宗教革命的导师,实为我们三民主义的基本精神所在”。⑥1947年、1948年圣诞节,蒋介石也都发表了广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