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环境保护

《吉林日报》12月6日专版:核武器常识及防护

来源:吉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8-02-03 21:29:26
  核爆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覆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二)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内人员防户原则是: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和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应避免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员击伤或造成其他间接伤害。冲击波过后,应立即抖落身上的尘土,迅速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若没有人防工程,也可以进入冲击波袭击后未倒塌的建筑内,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
  (三)在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
  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侧行。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四)在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
  转移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
  人员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或纱布擦拭。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误食了沾染食物和水,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
  七、核事故的防护
  (一)掩蔽。有重大事故发生时,一般人员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入室内或地下室。要关闭门窗,堵住通风孔,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三)服用碘片。在必要时,政府会向市民发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四)临时疏散人员。这是放射性物质在本地区超过一定程度时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市民应在统一安排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区。
  (五)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处遭受污染。
  (六)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在还未受到污染时,及时把堆放在室外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内,水井用塑料布等包住井口后再加盖。对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不能随便食用,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并经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处理合格后才能食用。
  第二篇
  核防护
 
 
  核事故定义: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
  1、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区,来不及撤离人员不要外出,要关闭门窗,堵塞通气孔,停止一切户外活动,视情形开窗通风。
  2、外出要配戴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等。扎好“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减少暴露部位,免受污染。
  3、及时服用碘片,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汇集。
  第三篇
  消除放射性污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