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医药安全

朱清时回应“研究真气”:用科学方法审视迷信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7-11-07 10:33:50
记者:8月25日,你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你认为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你以王国维的三境界结尾,"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结尾是想表达什么?

朱清时:我说的“心物一元”,指的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由大脑虚构的世界。虚构将外界世界纳入主体内部经验,也使主体内部经验向外延伸镶嵌入外部世界,使内外两个世界浑然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那篇文章讲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是佛学认识心物一元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不执著于事物的表相时,其本质就会呈现出来。比如浪花和气泡是大海的表相,执着于浪花和气泡时就感觉不到水。不要在意它们,才能体验水的性质。

我引用王国维的这段话,因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境界的第一阶段,各种各样的事情你都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参加,想苦苦找出真相,但找不到。最后阶段,突然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真理就在你身边,只不过你过去由于执著看不到。这是对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生动的描述。

记者:除了佛学,其他领域也是这样吗?

朱清时:科研最明显。1998年,我刚做中科大校长,有所大学就发明了一个考核科研工作的办法——数SCI论文数(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因为SCI论文多的,科研也做得好,这是一般规律。后来考核指标执着于数SCI论文数,所有人都去关注SCI论文数。一关注就糟了。大家发现了许多其他方法来增加SCI论文数。科研就出了乱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执着于SCI论文数这个表象,应该去看科技水平本身。

教育也是这样。大家认为,好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贡献大,毕业生贡献大的学校就是办得好。教育的本意是要教学好,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培养好。但发展到后面,大家就专门“掐尖”,抢新生,其实它的教学有多好吗?不一定。它把全国最好的新生抢去了,你教得再差,学生也会贡献大。这样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是现在中国教育的一大病症。

记者:怎样才能祛除这样的病症?

朱清时:中国目前教育的问题,是我们把教育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资源扭在一起了。比如高考很难改好,为什么?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小孩进顶尖大学,怎么教育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否有利,就变得不重要了。衡水中学这个例子其实是这个现状的缩影,只要能进北大清华,学生怎么吃苦、怎么折磨都没关系。以后这个小孩有没有能力素质,也没关系,只要进了北大清华就成功了。

教育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就是得到知识,培养能力。这应该和一个人以后做什么没有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好多年的进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