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办养老院逐步民营化 能解决“一床难求”吗
实际上,公办养老机构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其核心职能是保基本、托底线,其服务对象应该是政府的托底保障对象和部分特殊困难老年人,主要是三无、五保、高龄、失能、经济困难的特殊老年群体。
“现在公办养老院定位不准,对收住社会老年人没有明确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的界定,导致一些低龄、健康、经济条件较好的社会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王莉莉说。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认为,养老机构缺乏明确的分类管理制度是造成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管理粗放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份报告课题组副组长王莉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一是要尽快明确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与服务对象标准,哪些老人可以享受政府购买的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要有明确的标准。她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评估标准,包括身体状况评估标准、经济状况评估标准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等,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两个方面界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以及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的不同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
二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标准和第三方评估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入住对象和服务内容需求等,将养老机构划分为自理型养老机构、助养型养老机构、养护型养老机构三类,根据不同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确定不同的监管标准。
能否吸引民营资本接盘公办养老机构
当前,公办养老机构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福利化与市场化并行的局面,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之间也互相竞争。
尽管有竞争,但养老市场很大。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户籍人口为1333.4万。在京居住的非京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从2013年的38%,上升到2014年的38.1%。
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万人,占2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3%。这意味着,5个北京人中,至少有1个是60岁以上老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养老产业本该发展很快、盈利很快,但事实上,养老产业是一个投资周期长盈利慢的产业。这主要是因为养老机构投资需要解决土地和房屋问题,而城市的地价贵、房价高,令一些养老机构无力承担。
“但公办养老机构享受政府在土地、房屋、设施、人员、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王莉莉说,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是政府定价,相对较低;而民营养老机构服务是市场定价,相对较高。
再加上居民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信任度相对较高,这就使得整体上公办养老机构在和民营养老机构的竞争中优势明显。而这次公办养老院逐步实现民营,无疑是政府将市场的奶酪分给了民营资本。
养老产业专家张恺悌指出,在北京,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在40%左右,资源并没有那么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床难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