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假劣食品为何热衷“下乡”:暴利惊人 监管失灵

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15-09-01 17:04:17
  办案民警在长丰哑巴店一处地方找到了制假窝点。这个地方从外面看就像收破烂的,门口堆满了破酒瓶,房子也是农村常见的红砖房,合肥人王某是此处作坊老板。办案民警称,现场有不少酒瓶、包装、还有成桶的白酒。制假过程非常简单,先进行灌装,然后用专门的封口机封口,最后成箱装好,用牛皮纸封好,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来是白酒。

  据调查,王某,合肥本地人,1971年出生,之前因抢劫和强迫交易两次被刑事拘留。这些桶装白酒是王某从四川一处地方购买来的,加上运费价格每斤约3元,酒瓶是从各处回收来的,包装则是从吉林等地购买来。王某雇了4个人,每人每天工资50元,这4人中有的年纪已经70多岁了。

  王某在合肥大通路附近还租有一处仓库作为存放白酒的地方。在现场及仓库,警方共发现400多箱白酒,每箱4瓶或者6瓶包装,品种为种子、口子窖、古井酒。据王某交代,仅10月和11月,他就销售了1400多箱万瓶白酒。而他做此生意已经大半年时间了。他一般以80元一箱批发给经销商,而店内以正常市场价格出售,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这样的假酒窝点在多地农村均有发现。2012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警方成功捣毁新野县一生产、销售假酒的工厂,当场查封假酒一万多件,各类白酒商标20多万套,还有各类包装箱、空酒瓶不计其数。

  据了解,这些假酒用香精、丁酸、乙酸乙酯及专门针对不同口感特质的酱香、芝麻香等原料勾兑而成,再封口、贴上标签,然后“穿上”以假乱真的包装盒,勾兑后的假名牌酒就上市出售了。由于成本低廉,市面售价也很低。警方经过现场调查发现,仅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泸州、赖茅系列的假白酒已经销售了29845箱,主要销往农村地区。

  201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红山分局经侦大队通过缜密侦查,一举摧毁了一起覆盖多地的特大销售假酒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当场扣押系列假酒2000余件,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不少生产销售假烟、假酒的不法分子已将城郊接合部和农村乡镇级小超市、小商店作为重点推销对象。由于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假烟、假酒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假烟酒的销售在城郊接合部和旗县农村周边地区蔓延开来。

  监管失灵

  山寨食品在农村泛滥成灾

  近年来,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量也在不断加强。但相比城市较为健全的食品监管体系和市民防范意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越发令人担忧。农村食品市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甚至变成了“消废”市场,大量假冒劣质食品向农村地区转移,严重危害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曾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一些农村小卖部经营者表示,想要赚钱,一定要经销假名牌、“高仿”“取大名”这三类食品。“高仿”即取一个与某著名品牌相近或谐音的名字,比如“好利友”;“取大名”即一些“问题食品”为掩盖劣质,取了名不副实的名字,比如“燕窝麦片”“黄金蟹钳”等,实际上只是油炸面食或豆制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