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6300余家化工企业入园率仅30% 违法排污突出
一些化工园区的负责人反映,部分化工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产业布局不合理、安全环保问题突出,少数企业更是因无力升级改造落后工艺设备,屡屡被罚被查,渐成僵尸企业。业内人士表示,江苏化工企业走出困境可谓任重道远,却又迫在眉睫。向化工污染宣战
“十二五”以来,江苏累计关停化工企业7000多家,其中沿江化工企业是整治重点。位于张家港的东沙化工园区距长江4公里左右,由于园区企业总体层次较低,地方政府早前就决定予以整体关闭。记者近日走访时了解到,该园区目前已关停化工企业17家,预计到2017年底全部关停。
“尽管企业现在不生产了,但仍有化工废水和固废需按环保规范进行二次处理。”东沙化工园区内的金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顾岳良说。
在规整化工园区时,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开展“一厂一策”废气整治工作,每年减少有机废气排放785吨。为化解危废带来的环境影响,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提供了7类处置设施和工艺。“化工种类繁多,治理起来必须‘量体裁衣’,才能事半功倍。”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管委会主任万资平说。
化工产业走出发展困局,需要系统的制度安排,既要谋求重点突破,也要加强整体设计。2016年12月,江苏决定在全省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以下简称“263”专项行动),以此调整江苏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化型”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勇介绍,江苏计划通过“关闭一批、搬迁一批、入园一批、提升一批”四举措,加快推进化工行业结构调整。
在减少化工企业数量的基础上,江苏各地科学规划化工园区定位,挂大靠强,培大育强,招大引强,实现化工企业绿色发展。
“企业虽关停了,但会将现有工艺和技术‘挂’到苏州市的企业上,依靠绿色的现代化生产线保持品牌市场地位。”苏州特种化学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郑兴中说,挂大靠强,既腾出了发展空间,也实打实地产生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