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食品”入侵农村危害农村儿童
记者走访镇上其他学校和居民小区附近的十多家小卖部发现,其所卖多是这类生产信息不全、包装不合格的辣条、香干、卤蛋、糖果、膨化食品。一家小卖部店主告诉记者,一元以内的糖卖得最好。“小孩子没钱,家里给的零花钱平均每天也就一两元。”红旗小学的一名陈姓老师介绍说,“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在3000元左右,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零花钱水平不会太高。”
“五毛食品”入侵农村地区,其实早已有人关注。
从2013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彭亚拉团队历时3年调查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2所流动儿童学校发现,与大多数城市孩子相比,在吃什么才健康的问题上,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着严峻形势。
调查团队发现,农村学校周边出售的许多小零食,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比例达30%。这些劣质零食正在农村地区儿童间流行,占据了他们食物摄入的很大比例。在被调查的孩子中,经常吃零食的占73%,有些孩子甚至一天能吃三四包辣条,还有不少孩子把零食当正餐。
“辣条群体”形成的多重因素
以张家口市为例,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农村,一些城乡结合部和集镇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现象。而从农村到城市,随着学校和居民聚居点附近大型连锁生活超市分布的逐渐密集,销售劣质食品的小卖部数量则出现下降趋势。
“我家孩子一般很少吃那些劣质零食。一是附近大超市没有卖,二是我们都在严格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在北京一家文化出版机构工作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在饮食特别是孩子的零食方面,她很谨慎。
“五毛零食”为何能入侵农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消费者为何钟爱“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