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 将有进有退动态调整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7-02-28 11:50:13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高校争人才从古至今就有,它促进各高校制定人性化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即使国内不抢、国外也会抢。对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来说,他的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否得到尊重、创新机会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各高校不应一味抬高价。巨额投入评双一流有用吗?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广东、河北、山东等16个省份出台了双一流建设相关方案或文件。很多省份为了支持本省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据媒体报道,山东省将在“十三五”期间,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50亿元,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力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或世界前列;河南将投入超过13亿用于打造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而广东更是投入超过百亿元。这些省份巨额的投入能否达到实效?对此,胡耀宗认为,每个省份在不同时期对大学的投入一般都是有重点的进行投入,总体看是好事情。对于各省份投入额度方面的差异,他表示,各省间财力差别比较大,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也不同,每个省份投入肯定不一样。程方平则认为,现在一些省份“为评而评”存在一定问题,成为一流大学不是靠评,而是靠大学里老师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双一流”建设要避免走形式主义,要务实。“211”“985”是否已成历史?随着《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出台,曾经的大学“标杆”——“211”“985”工程可能也将退出舞台。对此,去年6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程方平表示,前面的探索是后面探索的基础,不应该截然分开,这只是概念上的区别,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胡耀宗表示,从长期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从1952年就开始有重点地对大学进行投入建设,不同时期都会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对部分大学进行重点支持。“211”“985”工程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期进行,现在过了20多年,顺应新的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规划非常及时。而且“211”“985”工程的投入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从国际大学排名来看,中国大学进步很明显。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与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知识贡献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