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裕彤:从学徒到千亿富豪
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图/视觉中国
郑裕彤:从学徒到千亿富豪
郑裕彤走了。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治下的商业版图,缺憾了一块重要边角。
9月30日傍晚,郑氏家族发出声明表示,郑裕彤9月29日晚因病安详辞世,享年91岁,临终前家人一直陪伴身边。
郑裕彤长子郑家纯接受外媒记者访问首次透露父亲早年脑出血、做了一个大手术,4年来卧病在床、一直昏迷,亦不能理会新世界(13.170, -0.01, -0.08%)业务。其实,早在4年前,郑裕彤宣布“隐退”时,就有媒体猜测他的身体问题可能有所加重,而后,亦相继有报道指郑裕彤曾多次因病情反复进出医院。郑裕彤好友、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曾经多次抽空到医院探病。
从一个学徒,到横扫珠宝、地产界,成为千亿超级富豪,郑裕彤的一生堪称一部港人商业成功范本。
大胆“吃螃蟹”
“赢利之前先赢人心”
郑裕彤1925年出生于广东顺德,与小他三岁的好友李嘉诚一样出身贫寒。郑裕彤于初中辍学,15岁的时候,正值日军侵华,战火纷飞,父亲把他送到老朋友周至元在澳门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
郑裕彤虽然年纪小,却十分吃苦耐劳,人又聪明好学,这让周至元十分满意,其实郑家和周家早已指腹为婚,而获得了准岳父的认可与支持后,郑裕彤终于在1943年与周至元之女周翠英结婚。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受岳丈委派去香港开设分行,不久,香港周大福压过澳门的总行,香港遂成为周大福的大本营。在周至元去世后,大部分股份转给了郑裕彤。郑裕彤在1956年继承了周大福。
接管周大福之后,郑裕彤并没有满足于乐享岳家的成就,而是对当时的周大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把眼光放在了产品端,当时香港金铺的黄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郑裕彤决定首创推出四条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这一举措短时间之内给周大福带来了不小的账面亏损,但郑裕彤却力排众议继续推进下去,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眼光,不出一两年,周大福的名号响彻港岛,各家商场银楼争先抢购周大福铸造的金饰。
企业运营上,郑裕彤也是个乐于“吃螃蟹”的大胆创新者,1960年,郑裕彤突破传统金铺的营运模式,开始由单纯的黄金转向以钻石为首的珠宝首饰生意。1964年又在南非购入一间拥有De Beers钻石石坯牌照的公司,进口钻石到香港。2011年12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代码1929.HK,周大福终成为香港上市市值最大珠宝公司。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他甚至在六十年前就使出了当下企业家们惯用的“股权激励政策”来管理企业、留存人才:1960年,郑裕彤将周大福改革为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周大福有限公司”,并将部分股份派给优秀职员。同时,他还改叫“分行掌管”为“经理”;改“账房”为“财务人员”,一切都按现代化企业去管理和规范。
郑裕彤曾经总结出自己的“二十三字处世箴言”,分别是: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而“赢利之前先赢人心”,是郑裕彤人生23字箴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最早实践的最彻底的部分。
被誉“鲨胆彤”
大胆抄底成就地产大亨
1967年香港楼市崩溃,郑氏却逆市而动,1968年是郑裕彤收购土地最多的一年。两年后,郑裕彤与杨志云及冼为坚等珠宝同业合作,成立新世界发展,由郑裕彤拥有57%股份。
进入七十年代,香港地产楼市全面兴旺。郑裕彤在1968年独资或合资买下20余个地盘,地价扶摇直上。
1970年,郑裕彤在香港尖沙咀花1.31亿港元拿地,创香港九龙纪录,世人均称太贵。郑裕彤随后斥巨资建造了新世界中心,成为香港地标之一。10年后,该地块价值超10亿港元。
1972年11月中旬,新世界发展上市,投资者认购踊跃,新世界非常顺利地募资1.6亿港元。合和实业、新鸿基地产、恒隆地产、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被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
真正让郑裕彤闻名的是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1984年,郑裕彤投资18亿港元,兴建总面积近41万平方米的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并把英国女王请到奠基仪式现场。郑裕彤和新世界发展集团名声大噪。
1990年,香港对内地投资热降温,郑裕彤则反其道而行。1990年6月,新世界同时和广州签了三个项目,总投资约4亿美元,涉及公路、电厂和房地产。1991年,郑裕彤等香港工商界代表获得江泽民接见。
与珠宝领域的巧劲稳打不同,在地产领域,他的投资以大胆、吊诡闻名,外界更是冠以“鲨胆彤”的称号,也令其成为与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齐名的香港地产界“四大天王”。2015福布斯香港富豪榜,郑裕彤以150亿美元的财富排行第三。
不恋权力
两度退休,挽狂澜于既倒
与其他“三大天王”不同的是,郑裕彤从来都不恋栈权力,他曾选择早早退休,却又被时局推动,不得已地再次掌舵集团。
1989年,时年64岁的郑裕彤就曾经想交班新世界集团给自己的长子郑家纯。可惜的是,郑家纯学会了老父的“鲨胆”,却学不会父亲的眼光,先后多项“惊吓”收购,令新世界陷入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