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多少钱才算“富豪”?
今天,国家统计局刚发布了8月的CPI(消费价格指数)数据:同比增长1.3%,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涨幅创年内新低。其实这CPI反应的就是通货膨胀率,今天小M就来说说它和富豪之间的关系。
坐拥多少资产就能标榜为“富豪”?78年那阵,如果你是个“万元户”,就足够让人眼红。万元户这个词事实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指代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大多由农村专业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构成,是在早起相应政府号召,带头发家致富的一批人。
那时候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许多农民通过种植粮食、经济作物以及经商、打工等方式,城镇居民通过经营个体生意的方式使家庭的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
也许单单说一个名词对你来说有些抽象,那我们来看看那时候的工资和物价水平,来帮助你做个对比:
那时候物价水平低,1万元可以买相当多的东西。
小M在之前的文章中就写道过,按照那时乡镇的物价水平计算,1元钱能够同时买到:
2斤大米(0.23元),
3两肉(0.18元),
2斤番茄(0.04元),
3个鸡蛋(0.15元),
1斤豆角(0.02元),
1斤土豆(0.02元),
1斤小白菜(0.05元),
1斤萝卜(0.02元),
0.5斤白酒(0.20元),
调料(0.09元)。
这些东西完全够做6菜一汤,管6个人饱了!那10000元能够几个人饱,你自个儿算一下吧!
那时候的工资水平又是怎样的呢?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那个年代存款有1000元的百姓都非常少,何况是10000元。所以你可以想象,在那时万元户不仅仅代表着你有钱,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其实“万元户”这个词的由来,是源于新华社的两篇报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在博客中如此写道:“1980年4月,新华社在通稿《雁滩的春天》中写道:
1979年末,甘肃兰州雁滩公社社员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村里的高干”。
1979年11月17日,新华社又以图片报道了山东临清八岔路镇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事情,先后被国内外5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采用。自此,‘万元户’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
那么放到今天的话,坐拥多少资产就相当于70年代的万元户了呢?此前有媒体报道,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应为255万!
此外还有相关媒体报道,如果你在那个年代将这一万元存进了银行,并采用五年定期储蓄不断滚动定存,即便考虑到保值补贴,那么当年存入银行的1万元今天充其量也难超过10万元。
其实讲白了,这就是一个通货膨胀的问题。据2010年12月07日《新京报》报道;“国金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曾公开表示,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了93.41倍,但从1985年到20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却增长了814倍。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广义货币供应量最大国家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通胀之势。”
那时至今日,我国的购买力到底如何?小M在之前的文章《1元钱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什么?》(点击左侧标题可查看原文)中写过,现在的1元钱,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四线城市,最多也就是能买几个馒头的水平了。
而现在的富豪要想凸显身份,也早就不是“万元户”这个量级的了。《人民文摘》此前刊文表示,到了2010年,“富豪”标准已经提高到连百万美元都“不算个事儿“了。
这不,今年5月一个中国留学生豪掷1.5亿买下温哥华最贵豪宅的新闻大家都记得吧?小M看到也不得不感慨,富豪们的资产,真是深不可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