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潮子女陷“归来”之困 返乡求学难适应
“最初刚回老家时,总觉得迷茫困惑,心里扭着个劲儿。”对于8年前自己返乡求学,23岁的杨江仍感叹是无奈之举。
不同于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农民工返乡子女是在2008年后,伴随农民工“返乡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漂移和迁徙中,陷入从他乡到故乡、流动与留守、出离与融入的文化冲突,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迷茫、挣扎、无措,深陷“归来”之困。他们不仅仅是8年前的“杨江们”,在今天,同样关乎更多农民工子女的未来。
返乡求学却难以适应
杨江的老家位于四川广元旺苍县农村,90年代末,因家庭困窘,无力供养两个孩子和四位老人,杨江的父母与乡邻结伴到沿海务工,最终落脚江苏。当年仅有7岁的杨江被父母带走,姐姐则留在老家由祖父母照顾。整整8年时间,杨江一直在江苏读私立学校,读初二时考虑到作为外地生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杨江重新回到旺苍县读书。
|
始料未及的是,回乡最初的一两年,对杨江而言十分艰难。
江苏饮食偏甜,四川饭菜喜辣;江苏老师说标准普通话,四川老师的“椒盐”普通话难懂……作为一名四川人,初回乡的不适令杨江不知如何向外人道。尤其是基于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他感到之前所在的江苏私立学校环境大大优越于家乡县城中学,并曾为此担心自己未来的学业。
“总之很难适应,甚至感到格格不入。”杨江说,江苏从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四川的英语教育是从初中才开始的。这让他觉得英语学习被拖慢了许多;江苏和四川的教学大纲有差异,这造成他有些知识点不得不重复学习,而一些错过的新知识点则只能靠自学完成。诸如此类的情况叠加起来让他倍感压力,原本一个性格颇为外向的男孩开始变得少言寡语。
“不想和同学接触,他们也不愿意和我做朋友。”杨江告诉记者,那真是一段苦闷的日子,他不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交流,包括亲人。于是他开始泡网吧打游戏排解孤独,好在未影响到中考升学,“大约一年半以后才算真正调整回来,变回了四川人。”现在,杨江是四川当地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他时常想,如果当初没有回老家读书,自己或许会拥有更好的学业。就在他回老家的第三年,江苏开放了异地高考政策,“没办法,生活总有一些无可奈何。”眼神中透出些许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