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经济科技

机器人之惑:“机器人”还是“机器”人?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07-14 11:11:51
 
原标题:机器人之惑:“机器人”还是“机器”人?

一个有感情的机器人,一个永远陪伴无私奉献的机器人,它能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人是自私的、狡黠的、唯我独尊的,那么被人所创造的机器人难道就不会沾染人的恶习吗?很多人疑惑,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发达到底是人类福音还是潘多拉的盒子?电影《她》和《机械姬》都在这方面有深刻的思考。虽然有质疑也有担心,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我们只能直面挑战。

6月20日上午10时整,日本软银公司(SoftBank)开始正式面向普通用户销售人形机器人“Pepper”。仅仅1分钟之内,1000台单价超过1万元人民币的“Pepper”即告售罄。

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这台被软银公司社长孙正义称为世界上首台“有爱”的机器人,能够通过与人类的对话以及从外界搜集获取的信息而产生自己的“感情”。透过麦克风、摄像头以及其他众多传感器,“Pepper”会主动去安慰伤心哭泣的主人,也会在主人力挺的球队输球时,跟主人一样表现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与此同时,每个“Pepper”与人类交往的经验都将会通过互联网连接被储存到云端,从而让所有“Pepper”共享“集体智慧”,以帮助“Pepper”们不断成长,更加适应和擅长与人类进行交流。

如果说过去提起机器人,人们更多地会联想到工业生产流水线上不知疲倦忙碌着的各种钢铁臂膀,那么“Pepper”的面世则清楚地告诉人们,随着电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久的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会令人们越来越分不清它们究竟是机器还是人。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创造者,人类是否做好了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准备?走在人形机器人研究和开发最前列的日本,又如何来看待机器人所带来的各种全新问题?日本《朝日新闻》6月21日专门刊发整版文章,从伦理观念、法律制定、就业趋势等角度,全方位地深入探讨了在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相处之道。

该文章指出,人类对于人形玩偶原本就具有特殊的喜爱之情,而一台外形酷似人类,既能说会道又具有喜怒哀乐的人形机器人无疑更加容易俘获人心。因此在未来,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一件物品,而是将其当作自己的家人来对待。

然而,将机器人人格化必然会带来诸多的伦理问题和困境。例如,如果机器人伤害了人类或者进行了犯罪行为,人类能够向机器人追究责任吗?向机器人士兵输入“保护战友,杀死敌人”等指令程序的行为在道德上又该做如何评判?

事实上,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已经意识到机器人将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伦理问题,并在其作品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所谓“机器人三原则”。第一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原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原则相矛盾;第三原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对此,《朝日新闻》的文章更进一步地分析认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主要旨在从机器人制造者的角度来规范相关伦理。但在今后,人类还必须从机器人使用者的角度就相关伦理达成社会共识。例如,当前机器人开发领域中十分热门的穿戴型机器人对于克服身体残障或者减轻重体力劳动负担固然大有裨益。但如果为了刻意强化某方面的生理机能,而采用相同的技术来改造原本健康的肌体,这种行为又是否应该被允许?

与伦理观念模糊相伴而生的问题还有法律的不健全。作为机器人的一种,自动驾驶汽车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其责任到底应由生产厂家来承担,还是由所有者或使用者来承担?自动驾驶汽车之间出现了冲突又该如何处理?仅从这一个小小的例子就不难看出,围绕机器人制造和使用的法制建设显然还远远跟不上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步伐。

此外,远距离遥控型机器人的使用还有可能造成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难题。例如,当操作人员在一国的领土或者公海上遥控位于另一国家领土内的机器人时,如果发生事故,究竟应该适用哪国的法律进行裁决?

今年4月,日本就发生了这样一起颇具讽刺意味的案件。某男性为抗议安倍政权意图重启核电站,操纵小型遥控无人机携带放射性物质降落至首相官邸屋顶。但当作案者主动投案自首后,日本司法部门却陷入到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有鉴于此,日本国内的相关学者正着手成立“机器人法学会”,致力于网罗法学家、机器人研究人员、生产厂家和消费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以期从不同立场来全面地、总括性地思考与机器人相关的法律问题。

“半泽直树将会丢掉饭碗!”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朝日新闻》的文章介绍称,半泽直树是日本近年来最火爆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男主人公。在剧中,其工作是在银行负责审核融资对象的信用情况。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类似的企业分析等工作将不再是人类的强项。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雇用的未来”的论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该论文对现今的702种职业进行分析后,列举了今后10至20年内消失的概率较高的职业,其中就包括保险业务审核者、不动产经纪人、会计师、导游等当前的热门职业。

对此,《朝日新闻》的文章认为,未来的人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与其试图与机器人一较高下抢饭碗,倒不如发挥人类的特长和强项,去从事那些无法交给机器人完成的工作。

例如,在未来,精密的外科手术或许可以交由机器人来代劳,但抚慰患者及家属,给予其亲人般的温暖,这些却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自动翻译机的发展也许能够取代翻译这一职业,但与此同时,如何运用母语更具逻辑、更富于表现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将会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的语文老师这一职业将变得更加热门。为此,该文章推测,在当今的大学里,理工科往往被认为更有利于就业,但在未来,人文科学也许会更受追捧。

(记者 谢宗睿)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