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规模增速放缓 参与人数仅京沪超百万人
分析其中原因,平安养老副总经理鞠维萍认为,企业年金规模的增长来源于企业缴费增长和投资收益增长两方面。由于新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逐渐减少,因此其带来的新增缴费也在减少。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高,当地国有企业也已经基本建立企业年金,从内生需求来看,愿意建立企业年金的单位越来越稀缺。同时,我国企业年金缴费比例也偏低,即将开始建立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单位缴费比例8%,个人缴费比例4%,而企业年金目前缴费标准远远低于这一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曾表示,真正的企业年金应该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由企业自主选择的一种员工福利战略。而我国企业年金的突出问题是,迄今不仅参与的企业和员工人数比例小,而且已经建立起企业年金计划的基本上是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本身的高工资再加上企业年金,实际上扩大了劳动者的待遇不公和拉大了社会分配差距。
困境 “第二支柱”功能未发挥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企业年金理论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是重要的社会养老资源,例如,美国在2012年末的企业年金资金结存规模就高达5.1万亿美元。但在国内的实际运作中,企业年金不论是覆盖率还是资产规模,都远远不能和“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相提并论,没有发挥“第二支柱”的重要功能。
有专家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之后,其建立职业年金是强制性的,只要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必须同时建立职业年金。而对企业而言,企业年金是非强制的,这是企业年金发展低于预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接近30%的基本养老保险名义筹资费率已经使企业、单位负担过重,在这个费率之下再建立较高水平的企业年金非常困难。
鞠维萍认为,未来企业年金需要进一步扩展,这就需要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放开,重新审视企业年金的自愿原则,国家应该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年金计划。与此同时,企业年金缴费比例应该向职业年金标准看齐。另外,虽然目前中央企业已基本建立企业年金,但是存在集团统一建立、集团内公司单独建立以及集团统一选择管理人、集团内公司单独建立等3种模式,分布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下属子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暂时还未建立的子企业依然存在,值得市场机构去深入研究,发掘市场机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长汉表示,目前国企在企业年金建立过程中充当了“顶梁柱”,而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仍亟待建立企业年金。他认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率,迈过这最大的“两道坎”,才能使企业年金真正形成普惠。
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齐美祝也表示,太平养老做企业年金业务相对比较多,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企业年金市场的增速大大放缓了,运行当中也存在着门槛比较高,计划形式比较单一,运行成本比较高的问题。从未来业务发展角度来看,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纳入到制度范畴的,应该去大力发展这些业务。从产品的角度,“新国十条”提出落实团体年金保险和一些优惠政策,希望可以更快地协调和加以推进。如果这块能够政策落地,第二支柱这个领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