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三句话定调中国未来五年金融体制改革
“十三五规划”第十六章专门讲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提法是“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第十六章共有三节和一个专栏:第一节是“丰富金融机构体系”;第二节是“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第三节是“改革金融监管框架”。我就其中的几项内容跟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丰富金融机构体系。中国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还比较少,不能满足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需要,所以要丰富金融机构体系。这一节一个突出的提法是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家知道,中国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都有所发展,此次强调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需要。
首先,过去常规的概念就是金融要么是商业性,要么是公益性,采用类似二进制的提法,非零即一。但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商业性机构都经历了自身资产负债表调整的过程,所以充分发挥作用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如果说公益性融资一般过去都是应该财政花钱,但各国财政情况也不一样,有的财政空间也不大,所以国际上就对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再次关注。中国正好有三家这样的机构,一个是国家开发银行,一个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一个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加在一起大概是15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绝大多数资产是商业可持续性的资产,所以在“零”和“一”之间有一些业务,这些业务过去大家不太在意,但是在危机期间大家觉得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低于商业性回报,但又不完全是公益性,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可以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但同时又能弥补一些在“零”和“一”之间的融资空间。
对于中国来讲,也有一些特殊含义,就是中国经济从过去集中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价格体制等)造成一部分业务的商业性融资做不了,政府融资力量也不够。因此,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仍旧把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描述。
另外,在这一节里还提到了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做好这些事也有几个认识问题需要讨论来逐渐达成共识。
第一,在中国,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现象还比较多,和国际相比可能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有质疑,就是说如果扩大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进一步放宽准入,会不会出现更多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