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暂缓执行对个人存取款超5万元必须登记来源用途的规定
央行重磅新规: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要登记资金来源和用途!
近期,一项关于个人现金存取的规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
有网友认为此举让存取款手续更为繁琐,给业务办理带来麻烦;也有网友认为这会侵犯居民的隐私。针对相关质疑,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近日对出台该规定的考虑已经规定的影响进行了解读。
该负责人表示,从统计上看,目前我国超过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存取业务笔数仅占全部现金存取业务的2%左右,《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总体上看对客户办理现金业务影响较小。金融机构执行该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该规定出自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1月26日联合印发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据央视财经消息,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日前对“1号令”第十条关于个人现金存取规定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表示,实施1号令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遏制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
近年来,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跨境赌博、地下钱庄等违法犯罪活动较为猖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仅2021年,公安机关共侦办电信诈骗案件37万余起,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犯罪分子利用现金匿名、难以追踪的特点,偏好使用现金进行交易活动。金融机构依法适当加强对现金存取款活动的管理,有利于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有利于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出现一些新挑战,为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需要通过制定上述《办法》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加强反洗钱监管。
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未充分体现“风险为本”理念,需要进一步强调基于风险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在防范利用金融体系从事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反洗钱国际评估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制定上述《办法》有利于接轨反洗钱国际标准。
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
上述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执行该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业务便利程度亦不会受到影响。
居民合法收入的存取业务在我国一直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在《商业银行法》有明确规定,也是金融机构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执行1号令的相关规定不会影响个人正常现金存取款业务。
近年来,为防范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少金融机构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在办理大额现金存取业务时对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作了必要的了解和提示,形成了一些经验做法。金融管理部门在研究起草1号令时,将金融机构的相关实践做法进行了归纳统一,这也有利于保持各金融机构业务办理规范的一致性。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在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的同时,要严格执行最少、必要原则去了解登记客户信息,不得增加客户负担。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等现金使用较多的群体,金融机构要主动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服务。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防诈防骗和金融知识宣传。
个人信息和客户隐私受到法律保护
对于部分居民担心的隐私保护的问题,该负责人也进行了回应。
“为存款人保密”是《商业银行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金融机构对业务办理过程中获得个人信息、客户隐私必须严格保密。除了遵从《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般性法律规定的要求,金融机构还需要按照《商业银行法》《反洗钱法》等金融监管法律的要求建立严格、完备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泄露个人信息、客户隐私,银行及其工作人员要承担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人民银行将持续关注并指导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把握好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平衡,严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
符合反洗钱国际标准
1号令是依据《反洗钱法》《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法规,为预防和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行为而制定的部门规章,其直接规范对象是金融机构。
1号令中对个人现金存取款业务的相关规定符合现行反洗钱国际标准的要求,是国际通行的预防洗钱活动做法。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国际标准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对超过一定金额的现金交易开展尽职调查,我国作为其成员,应当落实反洗钱国际标准的要求。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对一定金额以上的现金交易都有类似要求。
“加强现金存取业务管理是对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要求,符合反洗钱国际标准。”该负责人表示。 《券商中国》
今年2月底,央行推迟了这项规定的实施,让百姓松了一口气,这次暂缓规定实施,国家向我们释放什么信号呢?
一、大额新规?
今年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则《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保存管理办法》的公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3月1日起,个人到银行存取款现金超过5万元,银行有权要求顾客登记来源和说明用途。
按照央行颁布的规定实施,去银行存取大额现金会受到很多约束。首先就是证明你是你的问题。
其次客户在金融机构办理超5万元的大额存取款业务时,需要提供现金的详细来源,你要开专门证明,证明你这笔钱是“干净”的。
这点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难事,绝不是轻易就能办的。例如小摊贩每天现金流水账都不固定,现金数额有大有小,存款的时候该怎么证明钱数的来源?他有权让每位顾客都登记个人信息吗?
此次央行不仅对金融机构办理大额存取款业务有了新规定,还对商家收款码“下手”了。规定了个人二维码不能用于商业。不难看出,两个行业被央行下达了整改要求后,实则是对国家经济来源及税收情况要严查严打了。
可能由于两个行业背后盘根错节的制度、受众人群广、实行难度大等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就完善制度,跟上央行号召。于是两项政策也同时推迟了实施的时间。这次取消按时实施新政策,国家在向我们释放什么信息呢?
二、释放什么信号
原定3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规被临时撤下,引起各界议论纷纷,老百姓猜测取消的各种原因。央行自己发布公告解释,此次取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升级改造,事情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政策,大多经历过试点城市多年试验。试验过程中发生的任何意外及突发状况发生后的推演情况,试点地区民众的反馈等等,都是新规定出台前必经之路,要确保新政策效果万无一失。
大额现金存取登记制度也不例外,它是中央银行联合三部门共同出台的。为了检验这项新规的可行性,河北省、浙江省、深圳市三个试点省市的GDP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
根据三省的差异,央行对大额现金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分别是河北省10万元,深圳市20万元,浙江省30万元,经过2年试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才向社会宣布消息。
这次距离3月1日还有7天时间,央行突然暂缓推行新政,让人感到意外。首先,这一规定暂缓执行,确实存在技术升级的要求。金融机构一般沿用相同型号的业务系统,在规定执行后被要求登记客户身份资料和资金用途,包括与大额订单有关的交易单据的保存和处理,都需要单独增设,对系统有提升要求。
其次,除了系统技术需要升级,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的人员同样要一定时间接受新业务培训学习。
另外,还存在来自央行“本身”的原因。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流通中的货币M0突然增加了18.5%,达到10.62万亿元。这意味着大量资金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出,也就是说,央行宣布新规不久后,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失了大量资金。
市场普遍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离不开人民对新规实行的担忧。央行在这个时候宣布暂缓执行,可能是想要保护金融机构现有资金的流动性 ,确保银行日后能够正常运行。
最后一点就是数字支付业务的广泛普及。信息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便捷,还有安全。相较于现金存取款还有技术上的漏洞,数字人民币更像是专门打击犯罪行为的存在。
一旦数字人民币被全面推广,每一笔资金交易都将处于央行监控之下。可能考虑到为了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进程,才不得不暂缓大额新规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