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经济国企

最大国有资管公司中国华融已成不良资产:负债9千亿元、预亏276亿元

来源:网易“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百家号@许子财经 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23-03-23 14:29:34

一份“预亏276亿”的公告让金融圈集体炸锅!

3月19日晚间,中国华融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测算,该集团2022年度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预计为276亿元左右。以此计算,相当于中国华融每天亏损超过7560万元。

作为中国四大国有AMC(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国华融,市场地位不容忽视,论实力亦绝非泛泛之辈,为何会引爆“惊天大雷”?

巨亏“前科”:千亿惊天大雷震动监管层

在中国华融发布的公告显示,2022年预亏276亿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业务优化调整及宏观经济形势和地产下行等因素影响。

这不是中国华融第一次业绩“暴雷”。

2020年,中国华融就因亏损1029.03亿,一举刷新了当年A股、H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最大亏损纪录,引起外界震惊。 

“千亿业绩雷”最终也引起监管注意。自2021年起,财政部成立专项检查组,对中国华融和其审计机构德勤分别开展现场检查。据财政部公告显示,两年间通过问询访谈相关人员,查阅复制相关资料,广泛调查取证,向华融、德勤征求检查意见,对检查发现问题进行了数次集中审理和专家论证,最终掌握了中国华融和德勤的违法事实。

就在今年3月15日,财政部还分别对中国华融和时任会计机构德勤罚款80万和2.12亿罚款,并暂停德勤北京分所经营业务3个月。

根据财政部的调查,自2014-2019年间,中国华融一直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以及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失效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中国华融会计信息机构的德勤存在“未有效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等多项严重工作缺陷。

最终,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综合考虑华融、德勤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因素,于2023年3月15日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在财政部通报的2014至2019年,正是金融圈“第一贪”赖小民担任华融董事长期间。这几年华融激进扩张,不断偏离主业,频频涉足信贷类、海外投资等高风险项目,为2020年以来的巨额亏损埋下了一颗颗“暗雷”。 

十年“破茧”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

中国华融全称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中堆积了大量不良坏账。据资料显示,截至1998年,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商业角行坏账率在30%左右。 

1999年,中国借鉴国际上处理不良资产的先进经验,先后成立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每家本金100亿元,财政部为惟一股东。

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拆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合计接收1.5万亿元不良贷款;其中,中国华融承接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高达4007亿元。

在2000年6月份之间,中国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营业务仅限为剥离四大行的不良资产,且按照1:1对价比例收购,即政策性剥离。

随着商业银行加速改革,中国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也逐渐由行政审批向公开招投标转变。

从1999-2004年,中国华融按原值累计购买工商银行等政策性不良资产4128.08亿元,2005年成功中标工商银行238亿不良贷款资产,并在2006年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3345.09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华融还开始涉足为债转股企业担任上市主承销商。

2006年,中国华融开始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化业务进行分离经营,其中商业化业务由市场决定,自负盈亏。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中国华融在商业化转型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收效不尽人意。2008年,中国华融32家分公司中,亏损公司多达25家,而且均为连续4年亏损;全年整个公司利润仅有4.03亿元,而一年工资支付就将近5.2亿,完全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在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财政府设定其经营年限为十年。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资产管理公司的地位不降反升,以致在2009年经营大限之际,中国华融等四大公司非但没有退出,反而开始有机会介入实体经济的债务收购。 

2009年,赖小民从银监会调任中国华融,以“大客户战略”为指引,与省市政府、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这一招果然有用。

2009年-2010年,中国华融分别实现净利润8.21亿元和20.20亿元,同比大增103%和146%,子公司全部实现盈利,一举扭转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这两年间,中国华融先是与重庆市政府成立华融渝富,开创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先河。随后,中国华融又与湖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组湖南原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市商业银行和邵阳市城市信用社,成立华融湘江银行。

随着商业化运作进程加快,中国华融于2012年10月完成股改,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放行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收购等业务领域,迎来利润高增长期。 

万亿之路金融全牌照,规模与杠杆齐飞

2009年,中国华融的总资产不到1000亿,在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里面排在最末。未曾想,2017年时,其总资产规模已高达1.87万亿,力压东方、信达、长城等三家公司,跃居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首。

在资产规模迅猛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华融激进扩张之路。

自2012年中国华融股改完成后,便正式转变为市场化金融机构。彼时,金融控股乃至综合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有关部门的许可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向金控集团转型,“华融系”很快集齐了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租赁、期货、消费金融等金融全牌照。

金控版图的壮大成熟,“华融系”开始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2014-2016年,华融国际、中国华融、华融投资依次在登陆港股,被称为“华融系”的“三驾马车”。 

借助资本的力量,“华融系”在一级市场频频出手,投资众多港股公司。PACIFIC PLYWOOD、北方矿业、千百度、中国飞机租赁、珠光控股、丰盛控股、正荣地产、阳光100中国、熊猫绿能、鼎亿集团投资等公司的股东席位均出现“华融系”的身影。

在赖小民出事之前,仅中国华融旗下投资的企业就多达198家。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年-2016年这三年间,中国华融财务性投资余额从122.44亿增长至701.18亿元,意味其投资额度每年以数百亿规模高速增长。

持续扩大的投资规模带来营业收入的急剧增长。

2017年,中国华融营收总额达1280.7亿元,同比增长34.5%,净利265.9亿元,同比增长15.1%,被评为“最会赚钱的前30家中国企业”之一。与此同时,其不良资产经营主业营收占比逐年下降至53.8%,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占比上升。

在金融全牌照和大型央企背景的加持下,中国华融主业盈利逐渐能力转弱,信贷类、海外投资等高风险项目占比急剧攀升。此外,自2009至2017年,中国华融的资产负债率从55%飙升至90%,这意味着其业务运作严重依赖于债务的支撑,基本面其实非常脆弱。

随着2018年4月赖小民落马,中国华融隐藏的风险开始浮出水面。当年,中国华融净利仅15.09亿,同比暴跌94.32%,此外,“华融系”多家子公司业绩“跳水”。 

“瘦身”自救:割爱金融牌照,中信入主

2018年赖小民落马成为中国华融的分水岭。

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当时中国华融集团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华融汇通、华融实业和华融国际几家非金融子公司以及持有金融牌照的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金融租赁等,这些公司普遍杠杆高企,债务的偿还高度依赖金融资产变现。

不得已,专为处理坏账而生的中国华融开始走上甩卖资产“自救”之路。

自2019年起,华融开始清理首批非金子公司,随后全资附属公司华融致远将其持有的华融华侨91%股份转让。

在“瘦身”的同时,中国华融的业绩也随之一落千丈。

2019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65亿元,净利润只剩22.69亿元,相当于2017年的8.53%。2020年,中国华融更是一次性计提减值资产超过1000亿,创下金融业上市公司最大亏损纪录。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中国华融必须在2021年内重回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并尽快处置掉旗下持牌机构和无业务优势的子公司。这一道命令几将中国华融旗下大部分金融牌照公司“清理出户”,这些公司包括华融湘江银行、华融证券、华融信托、华融消费金融、华融金融租赁等,总资产约6000亿。 

从率先将华融消费金融出售给宁波银行开始,随后其它金融牌照类子公司也开启了“卖卖卖”模式:华融交易中心转让给银登中心;华融证券被国新资本拍下,更名为“国新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则被湖南国资“财信金控”和“中央汇金”联手拿下;华融信托也卖给了信保基金……这5笔股权转让合计为中国华融在2022年“回血”约304.8亿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华融总负债规模依然高达9121亿。尽管如此,其向好趋势也逐渐明显。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华融除了通过处置资产变现近400亿,实质性重组业务新增投放占比达79%,还与中信集团成员单位合作项目达42个,探索打造特色化、差异化金融资产管理。

在化解房地产风险方面,中国华融亦是全力助推房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先后与融创、阳光城、中南建设等达成纾困协议,完成投放房企纾困项目27个,带动920亿元项目复工复产。 

关键时刻,中信集团拉了中国华融一把。

今年3月7日,中国华融公告称,财政部与中信集团已完成权益变动的相关过户登记手续,财政部持股比例降至24.76%,中信集团以持股26.46%取代财政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作为中国最大的央企、全牌照金控集团,中信集团从2005年涉足不良资产,至今已有18载,不论是资源积累还是专业优势都处于行业前列,对于正在回归不良资产主业的中国华融来说,此刻迎来“白衣骑士”无异于绝境逢生。

从一家处理不良资产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成万亿资产的金融巨头,转眼间又被撕下华丽面纱,露出千疮百孔内在,在中国华融身上,上演了盛极而衰的疯狂戏码,这是中国许许多多企业野蛮生长后的宿命,更是值得所有企业经营者深思的教训。

现在的中国华融早已失去了往日辉煌,但无论如何,希望它还能重振雄风!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