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贸70年来最大跌幅:出口下跌36.7%,进口下跌30.2%
香港对外贸易,迎来70年来最大跌幅,对我国未来经济稳增长有什么影响?
2023年1月,香港对外贸易出现了70年来最大的跌幅(1953年9月以来)。其中出口下跌了36.7%,进口下跌了30.2%。

尽管香港对外贸易下跌在意料之内,但这个数据幅度还是挺令人吃惊的。
熟悉经济的朋友会想到,香港是内地最大贸易中转口岸,其进出口业务主要是转口贸易。
2022年香港出口额5770亿美元,其中2975亿美元商品都是香港从内地进口,香港人只消费其中极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都转口消费到全世界。
香港数据下滑,一大原因是受内地出口数据下滑拖累。
我国内地外贸形势非常不乐观,从2022年开始,10月-12月,我国出口已连续3个月下滑,实现了“三连跌”。

2023年春季,外贸订单总体下降40%,其中传统产品下降50%以上。

这样的压力,对沿海地区制造业、开工厂做外贸的老板们来说,是非常难受的。
本来疫情放开,大家准备2023年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订单没有了。上海港、宁波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沿海大港口,今年格外冷清,空置集装箱堆积如山,工人也不加班了。

别说加班,就连普通上岗就业都遇到了极大困难。很多人无工可做就快“饿死”了,三和大神人群明显增加,更令他们绝望的是,现阶段的工价已经一路跌至冰点。
广东、深圳工价低到17元/小时,堪比日结工。即便如此,不少人还是“妥协”,16元/小时工价依旧有人做,甚至13元/小时工价也有人干,还有工厂招聘直接说“86年以上的可以走了”。就是打螺丝的工人,也卡36岁年龄门槛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外贸订单断崖式下跌?
除了疫情影响,主要是两大原因:
一个是,随着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危机(推升能源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期,各大经济体需求都减弱了,大家都紧缩口袋过日子;
另一个是,中美脱钩,美国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市场,如今和中国打起贸易战,把订单都转移给了欧洲和东亚诸地。
比如说,日本、韩国很多企业早已经转移了产能,在华投资20年的东芝33家工厂全部关闭,索尼打算把中国90%的产能转移到泰国。
三星在越南投资了数百亿美元,之前在中国的产能基本都转过去了。欧盟在东南亚的投资从2019年的61亿欧元上涨到2021年的265亿美元,增长强劲。
2022年越南外贸总额7325亿美元,同比增长9.5%,继续创新高。
苹果公司大部分手机在越南出厂。富士康、立讯这些苹果生产链企业,紧随其后在越南设厂,代工更多的iPad。苹果还打算把印度当做最重要的生产点,产能从现在的5%,提高到25%。
戴尔计划2024年开始旗下所有产品将不再使用中国生产的半导体零部件,目标是2025年将50%产能移出中国。
产能转移了,订单也就转移了。
另外,美国自2020年11月10日起,要求香港出口美国的所有产品来源地标记不能再标示为“香港”,而必须标为“中国”。
这意味着,美国对香港单独关税区地位打了问号,严重影响香港转口贸易。
总的讲,2023年外贸下滑压力极大,外贸可是带动中国1.8亿人就业,下降40%,牵涉8000万人就业。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外汇储备几近于无,需要不断增加外汇。直到1993年国企员工大下岗,标志着中国从内循环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外循环经济体制。
现在,我们海外循环遭遇瓶颈,只有再次激活内循环经济体制。
但是,这次内循环的激活,意味着出口产业要迎来关闭和下岗潮。现在复杂的是,此次下岗潮不仅是劳动力重新配置,国内居民购买力也要重新分配。
2008年,我们搞家电下乡,将给海外的补贴转移到农村居民,同时撒钱4万亿元,大搞房地产货币化棚改,将房子这种大宗消费推到了新的价格高峰。
如今,我们面对新的海外贸易危机该怎么办呢?
2023年的投资,还是靠国家投资基建拉动,目前已经公布投资计划的14个省市中,河南、江西、广东的投资计划均超万亿元,河南更是直奔2万亿元。
但国内消费很难出现持续性“报复性反弹”,一是居民的物质水平已经比2008年大幅提高,很难靠补贴刺激消费升级了。二是上次四万亿元印钞(居民借贷就是印钞),已经将居民部门负债推高至62%,绝大部分国民的购买力已经透支了,短时间内重新分配不现实,加杠杆空间很有限,靠什么给市场撒钱呢?
可惜的是,短时期内,很可能还是各种政策利好房地产,继续刺激居民有限的杠杆空间,起码“稳住”楼市,是2023年稳住经济的关键。
接下来楼市会继续有更多利好出台,想尽办法让楼市回暖,让成交量上去。
总之,当外贸压力巨大的时候,楼市就必须承担起支撑经济的责任。
转折点可能在年中,5月份美联储加息落地之后,后半年的美元货币政策走向,如果不再加息了,全球需求可能会回暖一波,我们的出口下滑态势可能会有所缓和。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那全球经济体要崩很多,中国外贸企业也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