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钢铁产业对比
2020年中国的钢材产量高达13.25亿吨,产量占到了全球67%,其中粗钢产量高达10.53亿吨,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达到56.5%,钢材每年可为我国赚取将近4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我国对外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在钢铁产业方面建立起了全球性的竞争力,一方面跟中国人力成本有关,另一方面是中国的钢铁需求市场促成的中国钢铁企业规模化优势有关。
我们的邻国日本,人工成本是中国的4倍,但是最近这10年来,每年所生产的粗钢产量也接近1亿吨,并且出口的比例逐年加大,有意思的是日本生产钢材的成本,还比中国要低,甚至国内很多钢材企业也不得不承认,在全球钢材市场,日本的市场份额不到5%,却掌握了全球钢材市场的定价权,中国占据了全球2/3的产量,却没有定价权。
这是为什么呢?
今年上半年铁矿石价格一路飞涨,一度飙涨到1701元/吨,让国内很多钢铁企业压力倍增,导致钢材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不过最近一个月里,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下跌了18%,合约报收852.5元每吨。
对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的涨跌起伏,国内钢企可谓是小心翼翼,对于国内利润微薄的中小钢铁企业影响巨大,相反,日本的钢铁企业相对而言就比较从容,影响就相对小很多,日本同样也是全部进口铁矿石,怎么就不担心呢?
原因在于,日本钢铁制造业发展较早,日本本国没有铁矿石资源,日本财团巨头很早就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要素进行了海外投资,在全球铁矿石的主产区都有资本布局。
在澳洲、加拿大、印度、智利和巴西等铁矿石主要产区,都有日本钢铁产业资本的投资。比如,日本新日铁、三井、住友控制罗布河公司 43%的股份;三井控制 MBR 公司 50%的股份;JFE 与 CVRD各控股 50%合资开发 Fabrica Nova 矿山;三菱控制加拿大 IOC 公司 28%的股份;三井在 BHP 的 Newman 和 Jimblebar 矿山分别占有10%和 4.2%的股份。
通过对上游资源的控制,日本钢铁产业巨头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中,可以在上游实现获利,缓冲了下游粗钢市场的薄利甚至亏损。因为有日本钢铁巨头的持股,近年来日本钢铁产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总是率先达成涨价协议,提高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虽然钢铁产量上中国是日本的10倍,但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直到2006年中国才超过日本,2020年全年日本出口钢材3214万吨,中国钢材出口5367万吨,不到日本的二倍,日本只有中国10%的产量,却创出这样的出口量,说明在国际市场颇有竞争力。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将钢铁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成技术密集型,为了尽量降低成本,日本钢铁巨头采用多种手段,精简人员降低开支,把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流程外包给中小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配置,还通过合并重组大规模裁员,2010年日本钢铁产业从业人员只有21万人。
第三,日本钢铁产业的铁矿石和原燃料运输保障环节,在远洋运输船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使日本的远洋海运和港口设施等物流成本产生了全球竞争力,培养出日本三大海运公司,这三大海运公司都能对铁矿石的期货价格产生操控能力。
跟欧洲和美国相比,日本进口铁矿石和原燃料的海运距离,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多个工业国,所以日本千方百计发展大型专用船来降低远洋原燃料的费用。让日本的海运业在全球矿物运输市场具备了绝对竞争力。
比如在1995年,日本三大航运公司之一的商船三井就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开始为中国钢铁产业提供运输服务,2004年商船三井就跟上海宝钢签署了20年的运输协议,2007年再一次签署长期承运协议,日本的另一大海运巨头川崎汽船也在中国拓展业务,沙钢跟川崎汽船签署了10年期的运输合同,此后武汉钢铁、首钢均与川崎集团签署10年以上的运输合同。
当时,中国本国的海运公司竞争力都远不如日本三大海运巨头,中国最大的海运巨头中国远洋节节败退,甚至让中国远洋年度巨亏72亿元。
参考资料:《日本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吉林大学博士生论文,作者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