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上万亿元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进口设备,年进口仪器设备近千亿美元
2010年,中国正式取代美国,坐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宝座”,但在高端制造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比如科学仪器行业,中国落后美国至少20年。
这可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行业,而是与国运博弈密切相关。
2011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到访英特尔,参观TEM实验室时,他用FEI公司的透射电镜看到了单个原子,并兴奋地表示:“他们让我对美国的未来感到乐观。”
奥巴马之所以兴奋,是因为科学仪器能量惊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商务部就指出,仪器仪表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超过60%。
这个行业影响重大,中国却主要依赖进口。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进口近千亿美元仪器设备,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其中,90%的高端仪器被国外公司垄断。
比如,冷冻电镜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全球只有美国FEI公司、日本电子、日立能生产,国内连山寨版都没法造出来。
正因为很多科学仪器依赖进口,中国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都用于进口设备。换句话说,中国上万亿研发费用,六成不得不送给外国公司。
这一尴尬状况,让国家和不少企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设立重大专项,推动研发,一些企业也开始崛起: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质谱仪,华大基因通过自研和收购海外技术,成为全球三家可量产临床级别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上海联影医疗更是打造出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系统,打破外国公司长达30年的垄断。
“难啃”的冷冻电镜,全部靠从美国进口,中国也在加紧研发。
清华大学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投入到冷冻电镜设施的研究与建设中;2017年,浙江大学自筹6000万建立冷冻电镜中心,在国内首开先例。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曾为了把进口冷冻电镜的价格砍到3000万元一台而讨价还价两个星期,他来到成立仪式现场,为浙大点赞。
各方行动,正在慢慢改变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落后面貌。
回想1980年,刘华清将军踮着脚参观美国航母,尽管技术露底不多,却让他感受到“海上巨兽”的魔力。
刘华清直呼:“中国如果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也不会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经过他的推动和无数中国人的努力,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航母。
迎难而上,为国担当,有了这种决心和拼劲,中国科学仪器也能很快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