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金融委:对逃废债零容忍,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
近期永煤、华晨集团两个高评级国企接连违约,信用债市场风声鹤唳,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在周末紧急发声。
据中国政府网11月22日消息,21日召开的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会议指出,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会议同时强调,秉持“零容忍”态度,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金稳会的态度可避免短期内信用风险进一步的扩散和蔓延,中期内,信用债市场的违约风险能否真正的降低,还是取决于经济的改善程度和企业信用资质的改善。
01
金融委发声“维稳”
近期违约个案增加是周期性等因素叠加的结果
近期,债市“黑天鹅”不断飞出。在曾拥有AAA评级的大型煤炭国企永煤控股违约后,国产汽车巨头华晨集团11月20日正式启动破产重整,“国企信仰”不断受到冲击,部分信用债大跌,多只债券取消发行。
“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金融委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持续增强,市场整体稳健运行。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认为,这一表态无疑会缓和市场对信用债市场违约加剧的担心。从具体措施上,短期内流动性投放也会加码,以缓和市场已经由于信用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这对利率债是好事,可以避免利率债被错失。
事实上,针对近期信用债市场的违约事件,发改委、央行、证监会、上交所、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已先后发声或“出手”维稳。如在华晨破产当日,证监会宣布对华晨集团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立案调查,上交所对华晨集团一只债券的受托管理人招商证券出具监管警示函。海通证券固收团队认为,这表明监管对维护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决心。
“金稳会的态度只是避免短期内信用风险进一步的扩散和蔓延,对金融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屈庆表示,中期内,信用债市场的违约风险能否真正的降低,还是取决于经济的改善程度和企业信用资质的改善。
02
严厉处罚“逃废债”行为,有地方政府下“军令状”
金融委会议同时强调,秉持“零容忍”态度,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要依法严肃查处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恶意转移资产、挪用发行资金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
11月20日,在谈及下一步加强公司债风险管理和推进违约处置工作时,上交所也曾明确,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加强自律监管,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将依法依规采取监管措施,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地方政府也下了“军令状”。“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在我们的脑海里从来就没有闪现过欠债不还的念头,也决不允许省属国企负责人有这样的念头。”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近日表示,2016年时,不少山西省属国企尤其是煤炭企业曾面临金融风险,后在政银企各方努力下“活”了下来。
“省属国企谁家面临金融风险,而无应对之策,说明你那个财务总监不称职。如果谁家造成了重大金融风险,对山西的信誉形象造成影响,那么你这个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承担责任。”王一新称。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基本面真的出现问题,只能靠借新还旧来进行融资;一种是短期的现金流出问题,所以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续命”。
在屈庆看来,最近违约的信用债确实存在行业低迷、信用资质恶化的事实,而不能完全归结为恶意违约。由于这一轮疫情以来,各个主体的宏观杠杆率都出现明显的上升。一旦明年政策开始退出,那么企业的违约压力可能还会增加,所以还不能就此乐观的认为信用风险会缓和。当然,如果政策上关注恶意逃废债,还是有助于缓和信用债无序违约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如果信用风险增加的同时,并不引发流动性风险,那么利率债的环境会更为有利。
03
压实各方责任,多家银行、券商已被点名
对于下一步如何加强公司债风险管理和推进违约处置工作,上交所在20日表态中提到的另两点,分别是加强风险监测排查,以及形成监管合力,加强跨市场监管协同,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和化解处置风险。
金融委会议进一步对监管、发债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提出要求,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落实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督促各类市场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同时加强部门协调合作,加强风险隐患摸底排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如前述提到,有券商已收到监管警示函。实际上近期被监管点名的并不止招商证券一家,海通证券因涉永煤集团违规发债,被要求启动自律调查;而后包括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原银行等主承销商在内的多家中介机构也被卷入其中。
中介结构在企业发债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近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以监管公开处罚的“结构性发债”行为分析称,发行人自己认购资管产品A亿元,并委托一个过桥方认购资管产品B亿元,(A+B)亿元资金全部认购发行人的债券。发行人实际融资B亿元。接下来资管产品的管理人将发行人债券进行质押回购融资,融入B亿元,过桥方赎回退出。此后,管理人需要不断在市场上进行B亿元的滚动融资,直至债券兑付。
“一些买债的中小银行,有的就充当了过桥方的角色。”一位受访人士称,这种方式始于2017年左右,随着金融去杠杆,一些民企、地方融资平台等低评级信用债发行困难,于是采用这种灰色操作手法,以使债券发行成功。“市场好的时候各方受益,但信用一旦分化,弱信用主体一定先倒霉。”
监管接连发声,也由于债券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海通证券固收团队表示,今年1月至10月非金融企业在上交所发行公司债券2.45万亿元,推动了企业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经济修复时期,更要发挥公司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金融委会议还提出,继续深化改革。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结构,丰富产品服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