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就《商业银行法》第三次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商业银行法》将迎第三次大修: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要改这八个方面
《商业银行法》将迎来第三次修改。
10月16日,央行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下称《修改建议稿》)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建议稿》内容明确,将建立分类准入和差异化监管机制,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对股东资质和禁入情形的规定。
央行表示,《商业银行法》于1995年施行,2003年、2015年两次修订,大量条款已不适应实际需求,亟待全面修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行《商业银行法》缺乏对客户保护义务的具体规范,亟需进一步完善,此次修订还将加强对客户权益的保护。
修改哪些内容?
此次《修改建议稿》共11章127条,其中整合后新设或充实了4个章节,分别涵盖公司治理、资本与风险管理、客户权益保护、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
内容主要在8方面进行了修改:一是完善商业银行类别,扩大立法调整范围;二是建立分类准入和差异化监管机制;三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四是强化资本与风险管理;五是完善业务经营规则,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六是规范客户权益保护;七是健全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机制;八是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修改建议稿》明确完善了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与业务规则。《修改建议稿》称,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银行类型、规模和业务实际,制定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当在住所地范围内依法开展经营活动,未经批准,不得跨区域展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可接受的存款类型和金额、客户群体的类别和规模等分别制定具体规定。
同时,《修改建议稿》明确村镇银行法律地位,为未来出现的新型商业银行预留法律空间。
《修改建议稿》规定,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办理本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业务的,适用本法有关规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修改建议稿》第五十五条(利率机制)规定,商业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可以与客户自主协商确定存贷款利率。
在健全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机制方面,《修改建议稿》将原第七章整合充实为第九章“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参考国际准则,总结我国银行业处置经验,建立风险评级和预警、早期纠正、重组、接管、破产等有序处置和退出机制,规范处置程序,严格处置条件,完善职能分工。
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
近十余年来,我国银行业飞速发展,参与主体数量急剧增加,规模持续壮大,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创新性、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涌现,立法和监管面临很多新情况。
央行表示,修改《商业银行法》一是支持我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引导银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四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完善多层次银行体系的必要条件;五是加强客户权益保护,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现实需求。
央行认为,为落实“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的要求,亟需从制度层面引导商业银行找准定位,多元化、专业化发展,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近日发布研报认为,三季度银行业经营业绩将较市场悲观预期有所扭转,监管要求有所松动,行业营收和盈利增速趋于收敛。但受全年处置核销因素影响,不同银行间表现有所分化。鉴于国内经济表现出较强恢复动力,机构投资者配置力量可能改变等因素,四季度银行股投资机会将大于风险,板块估值有修复空间。
近期,中国银行发布《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指出,疫情冲击下,我国应以此为契机,适当提升银行准入标准,稳步把握银行准入节奏,通过调节银行机构数量,实现效率、安全与监管资源配置的平衡。我国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不同银行特许权价值、业务边界和服务对象形成更清晰、细致的顶层设计,引导银行差异化竞争。通过差异化的监管成本和门槛设计,引导各类银行差异化发展,抑制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