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规上工企复工近4.2万家 复工率82% 东莞用工缺口近百万人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杨鹏飞在省新闻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月21日,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近4.2万家,比2月10日复工首日增加3万家,复工率达到82%。
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
在一些省份仍然用警惕眼神打量“外地人”的同时,广东已经开启“花式接人”大法,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按下“世界工厂”的复工快进键。
在东莞、佛山、中山等多个城市,政府以直接出资或补贴的形式,向疫情相对平稳、来粤就业人员相对集中的云南、四川等地开出专列,实现务工者“点对点”返岗;此外,东莞等地还开始推行 “企业员工余缺调剂模式”,由政府出面,对工资支付、劳动关系等进行明确,为企业间的工人流动扫除障碍。
“花式接人”叠出,复工步伐持续加快。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杨鹏飞在省新闻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月21日,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近4.2万家,比2月10日复工首日增加3万家,复工率达到82%。
“珠三角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涉及供应商数量众多、门类繁多,成为珠三角供应链影响全球的关键因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目前,珠三角地方政府正通过创新服务,释放政策红利,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有助于珠三角供应链摆脱疫情影响,重回正轨。”
“产业全靠政府接回来,其实并不现实。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信号,更多是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呼吁外来务工人员回到岗位,同时也为企业增加信心。”2月24日下午召开的东莞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人社局局长司琪表示,目前东莞市政府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接回近2万名产业工人,但用工缺口可能还有接近100万人:“政府现在要做的主要是推动市场重新动起来,只有市场重新动起来,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才能得到改善。”
大巴日租6000元
“专车(列)接送”本是粤语广告中表示服务周到和细致的一句广告语。今年返粤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真切地体验了一把“专车接送”的服务。。
2月18日22时26分,载有497名云南籍务工人员的D4856次列车准时抵达广州南站,这是今年抵粤的首趟外来工返程高铁专列,返程人员大多是广州、佛山地区的制造加工企业员工。
“一开始听到可以开工的消息很高兴啊,毕竟家里主要靠我赚钱,但买不到车票很发愁。”乘坐D4856次列车回到广州的李春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南海一家制造业企业工作,最初根本不相信会有专列接送。
李春宏的经历,只是外省劳动人口回归广东的一个缩影。根据百度地图的迁徙大数据,从2月1日到18日,广东始终位居全国热门迁入地(目的地)首位,迁入人数一度占比达25%,全国最高。
“预计这几天,企业复工率将进一步升高,对员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人夏义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持续到2月底,广东将确保天天有返岗专列或包车进行“点对点”输入劳工。
据广东官方统计,春节前,广东约有1040万外省籍务工人员返乡过节,预计节后有960万人返粤。夏义兵表示,节后广东企业缺工比重将在15%左右,主要集中在车位工、装配工、包装工等生产一线普工。
“从2月上旬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为员工返岗的事情张罗。”佛山南海一家电源生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陈莉(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在1月上旬就已放假,大多数员工基本上在1月中旬就回乡过年。“我们有不少员工是湖北籍的,这部分员工可能在短期内是比较难回来复工了。”
基于交通管制等因素,该企业早在全面复工之前,就已经开始联络专车接员工返岗。“我们之前向租车公司了解过,租一辆大巴一天的费用大概在6000元。我们的员工大多数来自江西和广西,基本上一天就够一个来回,最远的两天也可以了。”
陈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公司共发出3架次大巴接回员工,总费用大概在2.1万元左右,扣除南海桂城街道给予的省外2000元/车次的补贴后,总费用大概在1.5万元。
“平均下来,接回一名员工的费用是100元多一点,这个价格虽然不算特别便宜,但对于期待复工复产已久的企业而言,值。”
“借”员工赶订单
2月22日,位于东莞茶山镇的新盟食品公司,迎来了9位“新员工”——他们原本在茶山镇的另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工作,成为东莞首宗“共享员工”协议的受惠者。
“我们企业从2月上旬就复工了,但人员返岗率截至目前还是不到60%。虽然公司确实收到不少订单,但产能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新盟食品公司董事长潘结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前得益于公司较好的福利条件,每年人员流失大概在2%,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工人会带老乡到厂里面试,“之前没有遇到过这么缺人的情况。”
潘结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月以来,员工已经开始逐步返岗,但大多数是从周边疫情较轻的省份回来的,如福建、海南、广西以及广东的粤西北地区。此外仍有接近40%员工的家乡在疫情较重的区域,无法在短期内回到东莞。
“收到订单那几天,我又高兴又烦恼。招不到人啊,订单再多,手上没办法。”潘结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作为茶山镇最早复工的企业之一,人员到岗率一直上不去,他特别闹心。
无奈之下,潘结俭找到了同在茶山镇的几家食品包装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借工”的方式缩窄人力缺口,却发现难度不小。
“员工工资怎么发放?社保怎么交?劳动关系怎么算?这些法律问题都卡了‘共享员工’的脖子。”潘结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潘结俭面临的难题,很快由东莞政府买单。
2月18日,东莞市人社局正式推出官方版“共享员工”模式,为全市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服务:用人企业向人社部门提出“共享”申请后,将在人社部门的指引下发布“共享计划”,人社部门根据摸底建立的供需台账进行动态匹配。
参与“共享员工”计划的员工,将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协议,暂时由实际用工企业承担和代发员工借用期间的工资。被借用员工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仍保留在原企业。疫情结束后,被借用员工原则上应返回原企业依法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其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则仍保留在原企业。
“我们借到了员工赶订单,无法复工的合作企业也减轻了薪资压力,还不用担心复工复产后的用工问题,双方可以实现共赢。”潘结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9名“共享员工”大多来自东莞本地和周边区域,“一签订协议就可上岗”。
截至2月23日,潘结俭的工厂已经接纳了20名“共享员工”。与此同时,潘结俭还在和4家企业协商“共享员工”相关事宜:“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