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扶贫大包大揽现后遗症:农民不下地干部代劳
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武治建说,过去吃救济会感觉没面子,现在有些人却隔几天就来镇政府要个30元、50元的,还觉得很骄傲、很光荣。政府为了息事宁人,只要有百姓来闹,就会给些钱打发走人。
“不下地干活,也会有干部代劳”
在采访调查中,延安市多名基层干部表示,农民这种依赖思想普遍存在。武治建说,一些农民不爱钻研,遇上病虫害,只问打什么药能解决问题,不主动了解为什么,“这就好像吃饭,有饭吃就行,不想了解饭是怎么做的。这样的话,水平很难提高,很难实现科学种田”。
有基层干部反映,有的地方发展了大棚和果园,但农民不愿种。迫于上头的考核压力,乡镇干部只得亲自上阵。甚至出现干部种大棚、上街卖黄瓜,进果园打药、拉枝,而农民宁愿打麻将也不种地的现象。
武治建说,种苹果需要管护,短期内来不了钱,一些农民宁愿外出打零工。但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辛辛苦苦建成的山地苹果园,又不能眼看着荒废了,没办法,干部只能帮忙管护、打药。久而久之,一些农户就认为,即便他们不下地干活,也会有干部代劳。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农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抓住了基层干部考核的软肋。政府想出政绩,干部重视考核,农民就是不干,看你政府急不急。长此以往,很多基层干部心中都有怨言。
“政府大包大揽的项目,鲜有成功的”
延安市子长县杨家园则镇党委副书记魏安定已在基层工作近9年。他说:“多少年了,凡是政府大包大揽的项目,鲜有成功的。”
魏安定说,地方大棚种植有两种模式,一是小农小户,基本靠政策扶持,一旦不扶持就发展不下去了;一是种植大户,政府投入占比不多,反而主动性强,大棚运转良好。
子长县杨家园则镇吴家寨则村,33岁的苗遇春是棚栽大户,从最初的2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28个大棚,年纯利润四五十万元。他认为,目前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但长远来看还是要靠农民自己的致富意识和勤奋程度。往往政府管得太多,反而没有管到“点子”上。比如大棚种植前期靠投入,后期就靠技术,政府要把握每个阶段的节奏,不是什么都能“一补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