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村创业“拦路虎”:被人笑话、融资难
大学生创业的乡村舞台
发挥自身优势、不好高骛远,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也收获了一个个成功
“看到成片的麦地,我心里头就有说不出的兴奋,只要用心去干,这片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这是28岁创办了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建立了漯河市第一个科技服务站的王灵光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国家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成为创业创新大潮中的重要力量。本刊记者近期走访河南、山东、黑龙江、安徽等农业大省了解到,如今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日渐增多,他们已成为活跃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大学生农村创业仍遭遇观念思想难解放、场地库房难配套、融资瓶颈难破解、服务体系难到位等多重“拦路虎”。受访者建议,应加大成功案例宣传,改进创业指导服务,并将融资用地等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创业保障机制,以解创业者“后顾之忧”。
“只要用心去干,
这片土地就是我最大的舞台”
2010年,身为河南农业大学学生的王灵光利用专业实习机会,不顾家人反对,在漯河市郾城区流转了200亩地作为现代农业高产示范基地,开始了农村创业。
创业之初,一张稚气未脱的学生脸,让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乡亲很难相信他,吸纳社员成了最大困难。“我当时就一村一村地走,一家一家地进,先听农民怎么说,再想自己该怎么干。只有让百姓觉得你能解决问题,他们才会信任你。”王灵光说。
资金短缺让他不得不四处借贷筹款。为了节约开支,一直拿笔杆子的王灵光不得不干起力气活,他曾为节省100多元的搬运费,和两个同事一起扛卸了40多吨肥料。付出终会有回报,合作社已从最初80多户社员、1100亩地发展成目前3000多户社员、近2万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