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经济日报: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过去一年里,
哪座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最强?
哪座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第一?
哪座城市最宜居?
中国的经济集聚、人才争夺和产业迁移有什么新变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是否已经崛起?未来还将面临什么严峻挑战?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一份重磅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自2003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今年已经是第16次!
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宜居竞争力指数、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对2017年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2017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
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北京、天津、苏州、南京、武汉
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所有发展的基石。与2016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前5名没有变化,6到10名变化明显。
具体来看,北京取代天津,位居第6位,天津则下降一位排在第7位,苏州上升一位排在第8位,南京则直接上升三位进入十强。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总体分布格局与2016年基本一致,中部仍然只有武汉进入十强城市榜单,除此之外,其它城市都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处于领先地位,而从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来看,台北则名列前茅。
2017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
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澳门、成都
可持续发展决定城市的真正未来。
与2016年相比,前7位城市排名未出现明显变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仍保持在全国前列,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中部城市武汉列第8位,西部城市成都首次进入十强榜单,从2016年的第13位跃居至2017年的第10位,成为西部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主要代表。
总体来看,大多数城市对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热情高涨,城市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越发激烈,中西部部分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2017年宜居竞争力指数十强
香港、无锡、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澳门、镇江、宁波和深圳
宜居城市是城市人才争夺的首要砝码。与2016年相比,香港继续独占鳌头,并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无锡则继续位居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第二位,而杭州、南通、南京和宁波的宜居竞争力有所提升。从区域分布看,长三角地区有六市入选,占据半壁江山,珠三角地区则有四个城市入围。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间的宜居竞争力水平差异正在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空间分化的态势进一步加剧,这一判断也是对本报告去年所作结论的验证,进一步说明提高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水平,弥合城市间宜居竞争力差距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年度总体报告通过城市来观察中国的经济集聚、人才争夺和产业迁移,有三项新发现。
中西部核心城市正在崛起
一是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剧,以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越发凸显。首先,中西部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而东部地区核心城市资源要素在向周边及其他地区外溢。其次,经济增速“南高北低”日趋明显。最后,东中一体和“一网五带”经济空间新格局日益清晰。
“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
二是中部地区人口持续回流,东中一体趋势加强,“北雁南飞”成为新趋势,城市间人才争夺日趋激烈。首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劲增长带来人口回流,东中一体的趋势日益明晰。其次,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持续流入,特别是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单核集聚效应不断强化。再次,“北雁南飞”成为中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新趋势。南方省份人口持续净流入,而北方地区的人口则在持续净流出,并且范围有所扩大。最后,人口尤其是人才争夺成为城市竞争的新战场。
东中一体趋势日益加强
三是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发生产业空间重构,东中一体趋势日益加强。在城市群之间,制造业向中部城市群集聚,高端服务业向东部发达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内城市制造业向城市群集聚,产业结构趋于低端服务业化。在城市群内部,成熟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趋于高端服务业化,制造业向周边扩散;成长中城市群内核心城市通过外引内聚实现制造业加速集聚。
本年度报告以“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为主题,回顾40年中国城市崛起波澜壮阔的宏大历程,解读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一二三”成功密码,论证40年中国城市崛起的五项标志性理论与现实意义,分析中国城市面临的四项严峻挑战,展望中国城市的美好未来。
主题报告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已经从1978年的星星之火发展到2018年的燎原之势。在这40年中,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与规模急剧扩张并存,城市人口惊人聚集与城市社会加速形成相依,城市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与产业结构持续升级齐驱,城市空间快速蔓延与时空距离不断压缩同在,城市微观经济和社会治理日趋迈向现代化。
主题报告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崛起的因素与机制源自“一二三”,即释放一个动力,通过两个竞争,利用三个杠杆。一个动力即行为主体追求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城市星火燎原的火种;两个竞争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竞争——吹起中国城市星火燎原的春风;三个杠杆即全球分工、伟大的农民工、非农集聚——中国城市星火燎原的燃料。
主题报告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的星火燎原和整体崛起,无论对中国、对世界还是对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它直接推动民族繁荣富强梦想的实现,带领城乡跨入文明现代社会的大门,打破传统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显现城市文明的伟大力量,支撑国家的持续成功,同时也刷新了经济发展的理论,奠定了城市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6次年度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作首席研究员,携手各位城市竞争力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承办,凤凰财经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竞争力模拟实验室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丁士发表致辞,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发表特别致辞,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建部原副部长、杭州市原市长仇保兴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魏长宝主持致辞和主旨演讲。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主任徐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部部长侯永志、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裕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跃国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等课题组成员代表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凤凰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主持主题演讲和报告发布。
与会嘉宾精彩观点:
何德旭: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格局以及理想状态的差距,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定义,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国内外的企业有关的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王伟光:中国城镇化成功和城市崛起意义非同寻常。如果没有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崛起,全球城市人口超过50%将推迟10余年,世界可能至今没有迈入城市时代。
仇保兴:城市是“问题”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城市硬件的改善必须从建筑到基础设施,再加上“软件”——智慧城市是调治城市病的变化必由之路。深度城镇化要求把城市治理策略扩大到城镇群和城乡关系的大范围,才能凑效。
徐林: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星火燎原还会走二十到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在过去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城市治理,包括城市可持续方面发展方面的问题。
侯永志:农村很多公共服务是邻里之间互助来完成的,可是城里不一样,都是一家一户,就靠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政府更多的公共服务只有在能力提高了以后才能提供,如果提供不了这些服务,人们的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
叶裕民:高技术工人的培养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产业升级,后者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升级,所以是现代化的整体过程。如果大量的人不去培养,要做工业4.0,工程师还不足20%,就做不成。
张跃国:未来全球城市是网络型的,传统理解的垂直分工形成的城市格局可能受到一定的挑战。将来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当中找位置,发挥作用,是一个简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