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分类”改革大局已定 混改焦点在经营权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5-09-02 15:14:24
李锦:这次顶层设计方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三中全会到现在21个月,好多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改革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譬如混合所有制的地位问题,完善产权制度与防治国有资产流失关系问题,国企反腐败与公司治理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导致外部开放促内部改革的发展思路问题,都积累了新的认识,需要重新审视。
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三中全会之后半年间,出现一个刮风的状态,制定目标,确定比例,少的占70%,多的占85%,几乎所有公布国企改革意见的省份,都提出混合所有制的目标。混改是手段,不是目标,如果将手段定为目标,就是弄错了。
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国企改革目的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在实践上有辨别是非、拨乱反正的作用。
所以,对于混改,要重新审视。混合所有制改革从2013年的“积极推动”已经变成今年的“有序实施”。
我一直呼吁,混改是手段不是目的,焦点应该是经营权,是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所有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才是改革的本来意义。我觉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称为混合经济改革,加上“所有制”三个字就复杂化了,重心被转移了。
新京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是否控股权在国家手里,经营权给市场?
李锦:改革重心不应该在国有企业收哪一块、放哪一块问题。焦点是经营权的市场化。衡量它的结果,是国有和民营两个优势的结合,通过集成创新,形成最高效益。千万不要把焦点放在所有权方面。我认为讨论了一年,都没有对准焦点。
我要强调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起码现在不是。
新京报:最近外媒报道,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方案批准了,有的解读是建立中国版淡马锡。中国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锦:淡马锡的经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焦点是经营权的放开,目的是增强国企活力、竞争力与影响力。淡马锡的经验在这些方面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但是,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不能照搬淡马锡的做法。
我始终强调国企改革的政企分开,需要切两刀,一刀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完成政企分离;第二刀是出资人代表和职业经理人之间,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切开的同时,考虑结合的问题,其中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出资人监督,防止国资流失,监管考核等。一个是分开,一个是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从操作上看,先分开,再结合。就是先切两刀,再搞两结合。
政府的事情是管资本,制定规则、投资预算、派干部(董事监事)、监管、考核,保值增值,现在很多人担心切开后,就变成了三层框架,形成裁判员(政府),教练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动员(央企)的关系。但肯定不是一切了之,政府怎么调控,当市场失灵时,政府怎样发挥作用,这是改革需要回答的。
员工持股应先设立红线
新京报:今年年初,《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首批改革涉及72家央企负责人。近期,央企降薪的动作不少,甚至涉及非高管人员。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市场化选聘是否就意味着要降薪?
李锦:央企高管薪酬与效益挂钩,可以使得效益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央企高管限薪后,也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但新政实施半年以来,政策没有及时配套也是事实。导致业内存在不少担忧的声音。因为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很多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代表同样被限薪,心里自然滋生埋怨情绪。
国企高管分为两类:一类是出资人代表,包括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一类是职业经理人,包括总经理为代表的经理层。目前,职业经理人都是政府任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会实行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中的职业经理人。再一个加速国企中层干部由任命制转化为聘任制,这将是一场触及根本利益的冲击。
可以预见的是,在国企全面限薪的同时,薪酬改革下一步的方向是加大市场化选聘的高管比例,由市场来定身价,真正实现通过薪酬激励留住人才。市场化选聘不是意味着要降薪,而是加薪的合法化、制度化。
新京报:降薪的同时,国企改革试点之一的市场化选聘,应该怎样进行?
李锦:肯定是先试点。可以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在国企内增加市场化选聘的经理,并制定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包括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自然会包括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力争通过3到5年,绝大部分国企都按照职业经理人制度选聘负责人。我看,全面推行实施的最后的时间点是2022年,不宜拖得太久。
到那时,市场化聘任的职业经理人的薪酬会普遍高于董事、监事,甚至高出数倍。现在任命制的干部将面临重新“下海”的选择,特别是国企中年轻的一些干部,将面临走向市场的重新选择。
新京报:除了高管降薪、职业经理人,国家也提出并强调了另一种激励机制,就是员工持股制度。这个话题曾引起广泛讨论。全民所有的资产,由个人持股是否合理?
李锦:员工持股确实会提高员工积极性,焕发活力。但现在标准没出来,尤其要强调红线意识。红线没出来,不能随便上马,先试点。
首先,按功能分类,哪些企业可以持股,国有独资,不可以,市场竞争性的,可以。其次,企业的增量和存量中,增量可以持股,存量暂时不动。第三是持股比例,占百分比,设一条线;第四,管理层、经营层、科技层、基层员工等持股顺序;第五,持股程序化、公开化;第六,谁来监管,监管的权力、责任,包括追责制度。这些红线列出来之后,才能干。如果没有红线,非常容易造成流失。
现在说重组潮为时过早
新京报:从南北车开始,央企合并的各种分析和猜测此起彼伏。后来的核电、航运等,都在进行着相关的动作。合并重组,是否已经成为新一轮央企改革的主要方式?行业更加集中,是否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