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人民币国际化“风正一帆悬”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8-03 21:30:20
人民币国际化“风正一帆悬”
已启动数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正处于关键节点。
根据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6月,人民币已从2014年1月的全球第七大支付货币跃升至第五位,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且与第四名的日元仅仅只有微小差距。
全球布局日趋完备 人民币走出去势不可挡
“五年前,如果作为‘可自由使用的货币’,人民币还有很大的距离,但现在无论是在国际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的交易量上,(人民币)都从十三位左右提高到第七、第八位。”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向中新社记者表示,预计未来几年内人民币将延续这一发展趋势。
支撑这一强势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硬件设施”,是近年来在全球各大洲广泛“落子”的人民币清算行和各类人民币清算安排。
截至2015年5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1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地,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已属于大势所趋、不可阻拦。”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刘志勤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可分为“物理”和“实体”两大层面。
“任何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是必须要为各大洲主要经济体所接受。目前人民币清算中心在各国已基本覆盖到了,这是物理化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上述经济体的金融与贸易机构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他同时指出,“实体”上的体现则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已上升至第五大货币,“这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人民币的稳定性、可信度、可操作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而业已启动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以及今年内有望正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专家看来,都将扮演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的“旗舰项目”,为其后续延展提供澎湃动力。
加入SDR:“众望所归的结果”
今年下半年,五年一度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评审是否将人民币纳入其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看来,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仍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不相适应。
“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是为全球提供一个公共产品,使中国多承担国际责任,分担美元责任,分散美元过度集中的风险。”他分析称。
“如果今年不加入(SDR),就要到五年后的2020年,这显然太晚了,也和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不相适应。”徐洪才建议,可以不强求“一步到位”。“比如人民币在SDR中占的权重可以逐步增加,直到最终达到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毕竟我们GDP总量太大了,货物贸易总量也是全球最大。”
朱海斌亦认为,人民币很可能是“有条件地”进入,即IMF给出一个希望人民币在未来几个月之内有哪些方面变化的清单,鼓励中国在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而IMF方面已释出“橄榄枝”。IMF总裁拉加德7月29日说,尽管近期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波动,但IMF仍相信中国经济“具有弹性”。“这些波动会影响到我们对SDR货币篮子的评估吗?我不这么认为。”
“现在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徐洪才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