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重庆钢铁巨亏 沦落到替民企代工求生
产品结构问题成了重钢挥之不去的剧痛。2015年,钢铁市场进入极寒之冬,重钢旗下上市公司重钢股份最终以60亿元的巨亏告别了这一年。围绕着调整业务结构的重钢自救之路,也在这一年进入了高潮,包括针对汽车和家电市场的外企合资项目,以及针对建筑市场的钢结构项目都在这一年开启。
2015年8月,重钢与韩国浦项合资的冷轧和镀锌项目签订。按照项目可研报告,冷轧建设周期为28个月,建成后设计用工650人,年产值为87.84亿元;镀锌建设周期为22个月,建成后设计用工210人,年产值27.23亿元。不过,根据这一可研报告,合资项目的投产至少要到2018年之后。根据此前的报道,浦项合资项目的开工大约在2016年年底。
2015年年底,重钢在重庆市政府的主导之下建立了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意在开拓未来重庆本地的建筑市场。重钢希望,未来占到本地钢结构近八成的市场份额。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向经济观察报认可了钢企转型的空间,在他看来钢结构建筑的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具备成长空间。但钢结构主要使用中厚板、型材和钢管,对于重钢来说,是一个转型的机会,但就消化的钢材而言,也只是中厚板部分能够消化,恐怕在短期内依然有限。
而与攀华的合作也在进一步改变原有重钢的产品结构,根据重钢2016年前三季度的季报信息显示,1-9月重钢的钢铁实际产出181万吨,其中生产仅为攀华代加工三个月的代工产品热轧卷就达到了72万吨。李兴华向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重钢的船用钢材已经基本不再生产。
未知
对李兴华而言,几个月的时间中,生产上的磕磕碰碰,现在正在逐渐理顺,但在生产之外,李兴华仍有隐忧。
李兴华告诉经济观察报,通过代工接手重钢之后,包括重庆国资委在内的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攀华任何实质性的支持。眼下,国内的金融机构对于涉钢企业银根收紧,同样很难获得融资支持,当地银行也不例外。目前,攀华的自有资金尚可维持周转所需。
这些资本正在转化成成吨的原材料输送进重钢的工厂:每天攀华的货运车船将不低于1.5万吨的铁矿石、0.6万吨的煤炭运至重钢码头以及火车专用线堆场——这些铁矿石来自遥远的海上干散货船,经由东部沿海的港口,换用小型船只再从长江溯游而上最终进入重庆钢铁的厂区。而藉由重钢的基材,经过攀华深加工之后的汽车、家电和建筑用材,则再次通过长江水运,到达下游的华东地区乃至出口到海外。
这套复杂工序中的每个环节都不可以缺失。每个礼拜,李兴华都要穿梭位于长寿区的重钢钢厂和位于涪陵的攀华深加工企业,协调生产事宜。而为了两万吨煤炭原料的采购,他会操心得睡不好一个完整的觉。
尽管如此,李兴华依然对未来保有信心:中国城镇化的路还很长,楼房没建够,其他的各个领域都还需要钢材的支持,例如镀锌和彩涂现在还是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于重钢是否能扭亏为盈,摆脱巨额亏损,李兴华尚不能完全保证,在他看来重钢那么大的国有企业,肯定不是一家民营企业能够完全拯救的,但是争取好转,或许能够做到。“这么大的一个钢铁企业,从私心的角度讲,我的确不希望看着它倒掉。”李兴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