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六千亿美元干预外汇市场
博弈定价权
从官定中间价到市场收盘价,从对标“一对一汇率”到引入“一篮子货币”,从在岸价格调控到离岸价格博弈,中国在人民币汇率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的努力可谓煞费苦心。
早在2015年8月11日上午,中国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实现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化收盘价的“并轨”,并一次性将人民币贬值3%以“校正偏差”。按照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的解释,此次汇改后央行将不再设定人民币调控点位,除异常波动时的短期干预外,将由市场化交易来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均衡价格”。
但在股灾后的恐慌情绪和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影响下,市场化定价规则下的人民币贬值预期迅速“自我强化”,同时在以市场交易维系汇率稳定的模式下,外汇储备的巨大消耗,也引来了市场对央行“外储安全边的担忧。
以一次性贬值达到“均衡汇率”附近的尝试受挫,令央行不得不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巨额外汇交易,来维系市场收盘价的稳定。
据美国财政部在其《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中估计,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中国共出售约合57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以阻止人民币的更大贬值”。
这一市场化“汇率护盘”的努力,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认同,并顺应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要求,但同时也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流失压力——仅2015年最后两个月内,央行外储减少近两千亿美元。
与此同时,在全球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守住“美元汇率”的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变相升值,也损害到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不得不推出“二次汇改”。外汇交易中心于2015年12月11日推出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并公布指数的计算方法和权重,引导市场从过去只关注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转向关注包括美元、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在内的“一篮子汇率”。
2016年元旦之后,人民币随即展开了在美元汇率和“一篮子汇率”之间的大幅调整。人民币对CFETS汇率指数保持相对平稳的同时,对美元中间价连续急剧下调。
而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迅速释放的同时,离岸人民币市场看空人民币的氛围也达到了顶峰。2016年1月初,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差距达到近1300点的历史纪录,大批国际空头机构开始在香港市场聚集。
对于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监管层而言,这一轮人民币汇率下跌早已在预期之中。央行在短短一年内出售了近六千亿美元以干预外汇市场, “这在全球金融史上是前所未见的”。
一场“做空人民币”的大战即将爆发之际,空头机构们突然发现 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被抽干。香港银行间人民币隔夜利率持续走高,并在1月12日一度冲至66.8%的空前高位。
离岸人民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在推升离岸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同时,也令前期做空人民币的市场机构们损失惨重。加上美元升值预期弱化,其后数月间外汇储备流失压力大大减轻,甚至出现了小幅上升。
2016年春节之后,新的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逐渐稳定。在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声看来,这一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为定价规则的汇率机制,既符合“有管理浮动”的人民币汇改方向,又能与市场形成有效沟通,成为此后央行引导人民币汇率“策略性贬值”的重要机制。
但在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看来,这一“收盘价+篮子货币”机制所形成的人民币汇率价格,实际上是“两种汇率形成机制”:前者是全球资本流动下的“交易价格”,而后者主要反映出各国贸易顺逆差下的“贸易余额”。
在张明看来,由于资本流动的速度远高于各国贸易余额的变化,在中国面临资本外流的前提下,收盘价代表 的“交易价格”会不断牵引代表贸易余额的“一篮子货币”汇率下跌。
换句话说,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护盘指标”从高位的美元汇率换到较低的“一篮子汇率”,虽然缓解了巨额外储的消耗压力,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市场均衡”,一旦外部市场动荡或内部经济复苏乏力,钉住“一篮子汇率”的人民币依然可能面临巨大的“护盘压力”。
在从“钉美元”到“钉一篮子汇率”的切换中,央行在短短一年内出售了近六千亿美元以干预外汇市场,张明坦言,“这在全球金融史上是前所未见的”。
继续动用巨额外储来为汇率“护盘”必须慎重。如果不动用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如何在不引发市场恐慌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市场均衡”,这一市场均衡的“支点”又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