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二十八中退休教师王冬姣自筹资金办学校 16年考出上千农民工子女
王冬姣正在为农民工子女上课。
在贵州贵阳市东山社区,有一所远近闻名的打工子弟学校,目前,这所学校97%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16年来,上千名农民工子女从这所学校里考出去。学校的创办人王冬姣如今已经73岁了,她说,“在教育上,我没有退休”。
办一所打工子弟上得起的好学校
“我1999年底从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退休,那时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我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退休日子。”王冬姣头发斑白,面容也已皱纹满布,但老人的精神丝毫没有减退。
王冬姣是位教师,也是一位“军嫂”。1978年,她随丈夫从湖南省洞口县调至贵阳,先在贵阳市三桥一所企业子弟学校工作,后调入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1999年,也就是退休之年,一个“他山之石”的念头在她脑海里茁壮生长。
贵阳市第二十八中学位处该市东山公园附近,当地住户多为在贵阳务工的外来农民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进入学校读书的机会,可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高昂学费和户口问题。恰巧,一个朋友给了她在当地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议,这下击中了王冬姣的心。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她长期与企业困难职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打交道,深知这些弱势群体孩子上学之苦、生活之难。
“我一定要办一个让农民工子女上得起的好学校。”2000年初,抱着这个念头,王冬姣与同事李泽贵合计,自筹资金,向二十八中借了一栋破旧小楼,创办了“贵阳市云岩区达兴学校”。学校的场地和名称有了,但是教学设备呢?二十八中附近有一个器材厂,里面堆放了很多破旧桌子板凳,王冬姣和李泽贵找到器材厂领导,恳请他们能对学校进行支持,老教师们的行为感动了器材厂领导,当即答应,“里面的桌椅只要看得上,有多少用多少。”于是,王冬姣和李泽贵又当起了搬运工,他们爬上一人多高的器材堆挑选这些没人看得上的破桌椅,抬回小楼里修修补补,最终凑足了一个班的用量。
办学之初,王冬姣每天坚持在东山附近走街串巷发广告招生,由于当时没心思打理外表,再加上自己已经50多岁,好些菜贩把她当成了进城租房子的农民工。
农民工子弟的“第三家长”
2000年9月1日,达兴学校开学时,王冬姣终于招到了57名学生。
开学一个月后,王冬姣发现一个问题,由于自己家离学校比较远,不利于她对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和教师、学生们的沟通时间大大减少,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干脆搬到学校和教师们同吃同住,成了就读学生们的“大家长”。每年中秋节期间,她都会叫上家人来学校与教师们共度节日。渐渐地,在王冬姣的带动下,达兴学校的教师们都有了当“家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