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依法治假

古村落“造街热”风靡 盲目复制千村一面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

  安康市旬阳县铜钱关镇镇长王芳向记者介绍,铜钱关镇地处陕南,东与安康市白河接壤,南与湖北省竹溪县交界,属旬阳县的边贸集镇,素有“秦头楚尾”之美誉。2014年12月,该镇庙湾村、万福村、湛家湾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第三批传统村落。而在传统古村落保护中,“空巢化”严重,资金、人才匮乏,修复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是目前古村落保护发展中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古村落改造、功能提升和改善居住条件,更应该是传统村落中村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延续、创造与保护传承。”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认为,尊重乡土文化就是对古村落的最大保护,而保护古村落又必须保护承载各种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对此,赵静建议,古村落主人翁应是保护与建设的主体。首先,村民是古村落的主人翁,也是古村落乡土文化的传承人,应尊重、鼓励与扶持古村落主人翁参与到自己村庄的建设、保护发展中来,外来的帮助不能代替村庄主人应承担的事务,太多的越俎代庖会使得村庄失去它形成时所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其次,要以行业指导作村落建筑维修的技术支撑,以实现原生态保护、恢复历史环境与面貌,做到古村落建设与文化传承互补;最后,吸引社会组织和广大志愿者加入到古村落保护中来,给民间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造街热”风靡 过度开发失去原真

  除了部分古村落的“空巢化”,陕西一些古村落则相反呈现出了“门庭若市”的现象,可以说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袁家村、马嵬驿、周至水街等地,通过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实现了古村的“再生”与“活化”发展,使得古村文脉得到了延续。然而,近两年,这种类型的古镇、古街似乎越来越多。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创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据不完全统计,在陕西,像袁家村这种模式的,现在有将近60家都在做。”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关中地区几乎每县每镇都在投资建设一条街,似乎乡村旅游商机无限,却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新建古村在关中地区已出现泡沫化趋势,一头热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地方甚至借开发古村落,动辄整村搬迁,不仅增加了保护成本,还使古村落变成一座“死村”,切断了古村文化脉络。镇安县云盖寺镇目前就处于发展古镇、古街模式。6月2日,在云盖寺古镇记者看到,原来的土木结构民居已经“修葺一新”,大多数都成了水泥钢筋结构。走访中,当地一位村民向记者透露:“以前我们这儿的老房子基本上都是一层半高,布局简洁、古朴素雅,而现在好多都变成了两层高。”这位村民说,在当地发展古镇旅游后,他们那儿不少房子都进行了加固修缮,一些老房子甚至被推倒重建“变新了”,没有了以前的样貌。“路修宽了、房子新修了,来的游客并没有增加,部分开门营业的商铺生意也很不景气。”

上一页  [1] [2]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