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依法治假

硕士毕业论文抄袭泛滥成灾



来源:奚应红  发布时间:

近日,澎湃新闻“三连击”,又曝出苏州、云南、吉林三所大学硕士论文涉嫌抄袭,加上此前已经“榜上有名”的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以及东北师范大学,论文抄袭涉及学校之广、情形之严重、影响之恶劣,令人咋舌。论文抄袭是“混学位”的极端方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被曝抄袭的论文只是冰山一角,“查重”机制也难扫雷

翻开这些涉嫌抄袭的论文,真是花样百出:有的结构类似,有的立意相同,有的除了致谢外,其他部分几乎全部照搬,有的则明目张胆,后记也一并抄去,唯一的区别就是最后感谢的导师名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曝光的论文“抄袭痕迹”都非常明显,而那些相对隐蔽的抄袭论文还乖乖躺在高校的档案馆里,无人问津。与每年流水线生产的数量庞大的硕士论文相比,这些被偶然发现的抄袭案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避免出现论文抄袭,高校也祭出杀手锏,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在你参与答辩前,把你的论文与网上公开的其他学术作品进行比对,如果重合率超过一定比例,则论文被打回修改。一般来说,重合率在60%以上的论文会被毙掉,30%—60%的需要学校进一步检查,低于30%方可过关,有的学校甚至要求低于10%。

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又称“查重”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又称“查重”

面对如此严苛的“查重”机器,竟然还会出现大面积的抄袭现象让人不可思议。在云南大学的论文抄袭事件中,该校经济学院的老师声称所有的学位论文都会统一“查重”,学校查完之后,学科组老师还要再查,然后由学生导师督促学生进行修改,可结果这篇论文还是被曝出大面积抄袭。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山东大学,在被媒体定性为“连文末的‘致谢’都不放过”的论文抄袭事件中,论文指导老师表示很纳闷,“‘查重’竟然没查出来”,这番言论让人哭笑不得。

目前来看,“查重”之所以未起作用,一方面是因为部分论文产生时间较早,查重机制还未普及;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查重机制执行不严,而这种局面可能是有意造成的。

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导师和学校也难辞其咎

学生自身道德和诚信的缺失固然是造成论文抄袭的主要原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涉嫌抄袭的论文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本人签字的《原创性声明》 ——但除此之外,导师责任的缺失以及学校的变相“放水”也助长了论文抄袭的歪风邪气。

在高校里,导师对学生论文“指而不导”的现象并不少见,媒体报道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自己与导师接触有限,最多的互动就是找他签字而已。身为论文指导老师,他有责任和义务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一旦论文涉嫌抄袭,导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东北师大的论文抄袭事件为例,涉嫌抄袭的两篇论文竟然发生在同一师门的上下两届同学身上,这导师失职得可谓离谱。然而与其说失职不如说从机制上就有意“放任”,据媒体报道,该导师在事发当年指导的硕博毕业生人数多达13人。

东北师大回应抄袭门:已撤销抄袭者学位,导师停招两年东北师大回应抄袭门:已撤销抄袭者学位,导师停招两年

在这些论文抄袭案例中, 高校机构快速的反应和果断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组织调查,确定事实后,对涉事学生的学位予以撤销,同时暂停导师继续招收硕士生。但是对学位论文进行最后的检查和筛选本来就是高校应负的责任,不在事前做好防范工作,“擦屁股”的姿势再好看也无济于事。

在导师“放任”和学校“放水”的背后是整个环境在发生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之间产生错位:培养模式仍然注重学术型人才,但越来越多人读研只是为了“混学位”。

既不“学术”,也不“实用”,研究生培养处境尴尬

在连续两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出现下降后,2016年的报考人数开始反弹,达到177万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少人以“考研”的方式来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大军中,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只占很小比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为了获得硕士文凭,希望在找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加分。这是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原先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单一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研究型人才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与此同时,专业应用型人才则大量缺乏。

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就是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他们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如果把研究生教育比作一个工厂的话,刚刚进来的学生梦想自己会成为一个螺丝,可是“研究生”工厂却在按照螺帽的图纸进行生产。

这样一来,攻读硕士学位就不再只是为了走向学术道路,而成了多数人眼中找到好工作的工具。由于完成学位论文是拿到学位的“必选动作”,从经济学利益计算的角度来看,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就出现“混学位”的现象,论文抄袭只是极端的表现方式,更常见的是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拼凑,产出一篇又一篇学术垃圾。

考研竞争依旧激烈,多数人只为找到好工作考研竞争依旧激烈,多数人只为找到好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也意识到社会需求和学生意愿的变化,在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也开始进行调整,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部分高校开始取消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虽然学位论文的要求依然存在,有的导师甚至还要求毕业论文能达到发表的水平,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好论文”让位于“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导师和学校也就对论文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学术的归学术,专业的归专业

鉴于这种局面,不少人提出,毕业论文完全应该取消,在他们看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都没有写毕业论文的必要,既浪费时间还产生大量学术垃圾,不如让那些真正有志于学术的人在博士阶段好好锻炼自己的学术能力。

完全取消毕业论文的硬性规定,这有些一刀切。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做好毕业论文可以说是基本要求。但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来说,是否需要通过学术论文的方式来进行毕业考核,这绝对是可以商榷的。 说到底,毕业论文只是学位考核的方式之一,其合理与否应该更多考虑最初的培养目标和现实需求。而社会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期待,本来就不是他们的科研能力。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进行专业硕士学位的试点工作,并且逐步增加专业硕士学位在整个硕士研究生中的比重。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的毕业考核方式更加灵活。以某985学校的新闻学院为例,学术型硕士的考核必须通过写毕业论文的方式,而专硕则需要参加三个月的实习,最后的毕业设计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稿件和一份报告。

不过,与美国专业硕士占整体比重达80%相比,我们的专硕连一半还没达到。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16全国研招调查报告》,截至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约25万人,占比44%。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以增量促存量”的调整原则依然存在,“增量”主要是增加专业学位,“存量”部分的学术型学位以不低于5%的比例调减。所以,短时间内削减大量学术型学位,还不现实。

除了比例不高外,专业硕士学位在培养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其他问题。在《中国青年报》做的一份调查中,有54.7%的受访者表示专硕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理论功底不如学硕扎实,实践能力也不见得就比学硕强。”这些都是专业硕士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

学术型人才数量上有必要减少,但不代表社会对这种人才的要求降低。所以应该往“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实行“严进严出”,不仅论文抄袭一票否决,就连那些质量不高、学术价值小的论文也不应该通过答辩和审查。同时也可以采取奖励措施,对那些扎实研究的论文加分,正向鼓励。

[1] [2]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