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名乌克兰专家帮助中国国防军事事业前进了至少二十年
上世纪90年代,许多顶尖的乌克兰军事专家收拾行囊,拖家带口地离开成长、效忠多年的祖国,蒲公英般散入世界各地,从此开始长达十几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其中有200名专家落入中国,让我国国防军事事业前进了至少二十年,被盛赞为强国功臣。这些顶尖的人才为什么会被迫离开鱼水情深的故土数十年?又为我国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羁旅中国的专家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天选之子乌克兰
印象中的乌克兰,似乎一直都是战火纷飞,经济萧条的模样,但能养育出这样多精英人才的国家,怎么可能一直是这般形容?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可谓是天选之子,抓了一手王炸。
先说立国之本农业,得益于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肥沃黑土地。
乌克兰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称为“欧洲粮仓”,其农业产值在苏联时期便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即使脱离苏联后承受了一番内忧外患的啃啮,也无法阻止乌克兰成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
毕竟黑土地被称为“黑色金子”,是由植被脱落腐蚀后的腐殖质层层积累,在数千年时间里慢慢演化而成,有机质的含量是黄土地的十倍。
乌克兰坐拥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乌克兰平原,人口却只有5200多万,相当于我国广东常住人口二分之一,如同独自拥有一整片森林的松鼠,无论怎样都不用担心粮食问题,还可以大量出口粮食挣外汇,简直是大自然的亲儿子
其次是守国之要,国防军事事业。继承了丰厚遗产的乌克兰,原本拥有令世界颤栗的军工能力和难以计数、威力无穷乃至足以灭世的武器。
最开始的乌克兰,光是从事国防事业的职工,便几乎与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持平,达到300万人。
放到其他国家会被争抢的军事专才,在乌克兰比比皆是。
有时一个班上孩子的父母半数以上是导弹专家,剩下的在造飞机和坦克。
而玩着武器模型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也大多选择去造真正的武器。
得怎样恐怖规模的军工产业,才容纳得下这样数量庞大,源源不绝的军事人才?
事实上,乌克兰继承的国防工业单位达到3594家。其中囊括了苏联最强的黑海造船厂(俄罗斯唯一航母的孵化地)、火箭和导弹设计局、机械厂(可夷平纽约的SS-18洲际导弹产地)。
除此之外,还有350多艘战舰、1700多架各种类型的战斗机、将近4000辆不同款式的装甲车、6000多辆各种型号的坦克、7000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这些武器全部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随便拿出一个都让其他国家垂涎三尺,更别提还有78万人的军队。
手握这样恐怖的军事实力,脚踩着寸土寸金的肥沃黑土地,按理说乌克兰最差也得在世界强国中排得上名次,被美国礼让三分,怎么就成了这副凄惨的难民模样呢?
小儿抱金,无力久持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乌克兰机缘巧合下戴起了最强军工这顶王冠,却承不起它的重量,反被它拖着滑向深渊。
作为天选之子,为什么明明手握军工和沃土两张王牌,乌克兰却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是因为乌克兰政局动荡,内忧外患。
在国家内部,乌克兰西部受西方国家扶持,是亲欧美派的大本营。
东部与俄罗斯商贸往来密切,国防企业得以生存,并且带动配套工业的发展,以此助力东部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更胜西部,是亲俄罗斯派的盘踞地。
30年间,这两派铆足了劲争斗,轮流上台执政,国内政局动荡不安。
两派背后又各自站着掌握经济命脉的寡头,让国内局势更加复杂,内耗严重,东西部矛盾加重。
国家外部,欧美国家对这个拿着终极武器,随时可以炸平自己首都的国家暗中提防。
与乌克兰比邻而居的俄罗斯,在东面和东南面与它大面积接壤。
更是在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之际歇斯底里地发严正声明,百般阻挠。
作为苏联的兵工厂和粮仓,乌克兰的轻工业并不发达,科学家们研究着最顶尖的武器弹药,写材料的钢笔却是中国制造。
它专精军工和农业,疏忽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国内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做到自给自足,许多东西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需要创造大量的外汇,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农业还好说,可是数量骇人,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军工产业,又该何去何从?
苏联一直是个武器狂魔,在武器上的财政拨款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半,是全世界最舍得在军工上砸钱的国家,曾经作为它的专属兵工厂的乌克兰自然不愁销路。
苏联解体后,没有了最大的客户。冷战过后的世界各国也开始追求和平,休养生息,减少了军事方面的财政支出。
乌克兰的武器生意收入锐减,日常维护又要花费大量金钱,很快便入不敷出,工厂濒临倒闭。
面对这样令人心痛的画面,乌克兰政府没有试图力挽狂澜吗?
有的,为了得到资金,扶持本国企业实现“军转民”蜕变,它抓紧了西方国家递来的救命稻草,一步步走入深渊。
乌克兰听从西方建议,对西部大部分国有的军工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导致大量人员下岗。
短短几年间,三分之二的国防工业职工被迫离开原有岗位,顶尖专家收入锐减,甚至一个月工资只够买两块牛肉,难以糊口。
乌克兰创造了触目惊心的坦克坟场,忍痛报废了空军骄傲—图-160战略轰炸机,停止建造了70%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母前身,任由它风吹雨打变成废铁,最终被中国商人徐增平以私人名义买走;又卖掉了配套的舰载机,销毁了所有的核武器,成了没有爪牙,温顺安全的“无核国家”。
这些举措使勉力支撑的军工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也深深伤害了为国之重器呕心沥血的科学家和设计师。
支柱产业崩溃让乌克兰GDP连续六年一路走低,工厂倒闭让200多万失业职工走上街头,义愤填膺的游行示威日日上演。
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加剧,经济持续低迷,曾经受人敬羡的科学家社会地位不再,甚至到了难以维生的地步,开始考虑到国外谋求生路。
垂涎已久的各国闻风而动,开始了明争暗抢的人才争夺战。
人才争夺战
俗话说彼之砒霜,我之蜜糖。把乌克兰拖垮的庞大军工产业,和领不到工资的军工精英,正是世界各国歆羨不已的宝贝。
世界各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极力拉拢这些掌握最先进武器设计技术的英才。
当时我国的国防事业刚刚起步,并且中苏决裂之后遭到技术封锁,正苦于无处可学,无人才可用。乌克兰军工人才的外流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简直是上天的礼物。
当时中国国务院总理、“双引工程”负责人李鹏说,“我国再花十年也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
但当时的中国在技术上比不过其他国家,无法像其他国家一样,提供最先进的研究器材和实验环境,技术荒漠般的科研环境让许多烏克兰精英望而却步。
对此,负责人李鹏用行动表示:用足够的真心就可以。
于是,我国曾经和乌克兰专家共过事的科学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联系上曾经的老朋友。
一番寒暄之后聊起双方近况,一听对方情况简直乐开了花。
强自按捺住激动的心,先用十分的真诚对对方的处境表示惋惜,为乌克兰的暴殄天物痛心疾首,然后开始旁敲侧击地挖墙脚。
我国为这些高精尖人才开出了能给出的最高待遇。
承诺为他们专门修建实验室,甚至在国防工业区建造了令专家们宾至如归的乌克兰小镇,解决子女的户口、教育、学习、就业问题;偶尔想家了,回家探亲给探亲补贴,完全解决了专家们后顾之忧。
最真诚的是,我国许诺专家在项目完成后自由决定去留,绝不阻挠他们继续为祖国效力,还报销回程的机票。
如果专家们选择留下,会获得中国国籍,并且在科研队伍中有一定的主导权,退休后也享有优厚的待遇。简单地说,选择中国就是选择了衣食无忧的安稳一生。
同时,中国还花了大价钱,从乌克兰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并且和乌克兰达成协议,让乌克兰派专家入驻我国,协助我国熟悉武器的使用和实现技术落地。
就这样双管齐下,明签暗揽,终于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争取到了两百名乌克兰专家入驻中国。
随着我国当初承诺一一兑现,许多科学家最后选择留在我国,助力我国国防事业腾飞。具体到两千多项突破难关的贡献,当得起“强国功臣”的盛赞。
科研人员大多性格单纯直率,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受到了中国的真诚对待,便尽心尽力地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乌克兰专家们帮助我国从无到有研制出了用于海军舰艇的燃气轮机,使我国终于摆脱了对美国进口的依赖。
航空发动机、大型舰艇发动机技术也被带到我国,充分应用于飞机、舰船之上,并且经过了专家们改良,在性能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突破。
在乌克兰专家的襄助下,我国科学家吃透引进的战斗机图纸,造出了歼15;从乌克兰购买的kh55巡航导弹,最终促成了东风导弹的诞生;转让的“铠甲”雷达,让我国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崛地而起,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乌克兰专家参与了2000多个科研项目,在航空母舰、舰载机、战斗机、超音速教练机等等国之重器的研制和改进上鼎力相助。
使我国的海军、陆军、空军的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中国在国际上开始掌握话语权。
我们应当感念,离乡别土的乌克兰专家们这些年来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倾囊相助。
是他们在技术封锁时雪中送炭,中国的国防事业才得以在短时间内起飞,在强国环伺的国际社会上有了一席之地,不至于在大国争霸中沦为炮灰。
参考文献:
1.《乌克兰危机及其对俄乌关系演变的影响研究》黄媛
2.《乌克兰人才外流形势严峻》柳丰华
3.《韩国搜罗乌克兰科技人才的做法》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