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牢獄之灾的安徽马鞍山科研“个体户”:牛津博士秦才东舍身取义历尽艰辛研制抗癌药
“法院是判三缓四,我就两个选择,如果我欺骗了癌症病友,我就上刑场;如果我解决了癌症防治问题,最终大家会送我上科学的领奖台,我不可能有中间状态。”——秦才东。
秦才东是国内“药神”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之前大部分人是因为私自购买药品而被处罚,而秦才东是自己研发,他声称:研发出防治癌症的组合物。
尽管他现在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制售假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判“缓四判三”,并处罚金15万元。他还是对自己研制的药物信心满满,他说:我希望先与有关部门沟通,让“组合物”走上正规化渠道,帮助更多的癌症病人,同时希望让全国全世界的专家能关注这一“组合物”并进行了解研究。
那么秦才东到底经历了什么?一位牛津大学的博士为何因为私制“抗癌药”身陷囹圄呢?让我们一起完整地了解一下秦才东的人生轨迹。
农家子弟,留学牛津
秦才东,1963年出生于安徽马鞍山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一共4个兄弟姐妹,秦才东排行老大。兄弟姐妹四人学习都十分刻苦,成绩优异。
1980年,秦才东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1984年,秦才东因为成就优异,经中科院院士、北京科大教授柯俊推荐,成功公派留学。
1985年在牛津大学攻读材料学方向博士。当时,国家每年给予秦才东3万英镑的学费和生活资助,要知道当时很多人才拿60-100元都算高工资,3万英镑是一群教授几年的工资。
因此,秦才东十分清楚身上的责任,一心想着早日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恩情。而这一阶段留学国外的人,有很多就在当地扎下了根。
回国抉择,不忘初心
1989年11月,秦才东的材料科学专业研究论文获得通过,12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里要解释一下,这里的“哲学博士”是Doctor of Philosophy,一般美国简写为Ph.D.,英国则常写为D.Phil.。
在牛津大学,学理科的最后能拿到的就是“哲学博士”学位,并非我们理解的“学哲学的博士”。
现在学习工程、生物、经济等等学科的学生,博士毕业后拿到的都是哲学博士(Ph.D.),其实这也是沿袭传统。
秦才东做完毕业论文后,为了拓展知识面,就开始换了课题做博士后工作。面对留校的邀请,他十分珍惜,三年时间里,他在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工作,发表了很多科研论文。
就在这一阶段,家庭发生的变故,为他以后研制“抗癌药”写下了注脚。1990年,秦才东的父亲因贲门癌手术后复发去世。
尽管他已经从事博士后研究,但是面对疾病他却一无所知,无能为力,让他对“癌症”的关注超乎常人。他在研究材料学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癌症的病理和机理。
1992,秦才东接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前往上述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至今通过上述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库里检索署名Caidong Qin、C-D Qin均可查到。
但是紧接着,秦才东就面临两大问题:
第一,研究方向上如果继续在材料学、物理学上深挖,可能一辈子都难有成就;
第二,母亲希望他尽早成家,30多岁了没有对象,让母亲放心不下。
1996年,有朋友劝秦才东前往日本去发展,当时签证都办好了,他却犹豫了,一边是养育他的家乡,一边是高度发展的日本。
终于在高薪与故土之间,秦才东做出了抉择,1998年,他辞职回国创业。回忆这段时间,他说:“因为辞职创业是很难的,我想如果我做不成功,我本来就是个周游世界的农民,这对我来讲也是成功的,所以我才敢交辞职信,辞职后什么钱都没有了。”
也许多年之后,他才更加觉得这次辞职是值得的,因为即便是身陷囹圄,他这样说道:“现在回头看,有人说我不该回来,但是我回来可以解决癌症防治问题,从这一点讲,我是成功的。”
博士回国,当个体户
秦才东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经常出国在孩子们家小住,尽管四个儿女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她还有很多不放心。
老大秦才东在新加坡和香港两地奔波尚未成家,老二秦才宫也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老四秦才云在新加坡工作,只有老三秦才凤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国内发展。因此,老太太最常念叨的就是“国外再好,也没有祖国好”。
母亲说的:“千万别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让秦才云刻在了心里。1998年,秦才云以华侨身份回到国内创业。先后在深圳、苏州、天津等城市几家公司担任技术指导、总经理职务。
2002年,回到家乡安徽创业,先在六安市做起了锁具,申请了相关专利;之后他又将目光转向秸秆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难题。
这期间他花光了相关政策支持资金和自己的积蓄进行研发,资金不足时甚至变卖了3处房产,终于获得了“秸秆制浆造纸黑液资源化无害化”低成本处理的国家专利。
2008年,秦才东在马鞍山成立生物质公司,他的“秸秆一步法生产偏硅酸钠”项目获得创新基金立项支持,他也因此获得欧盟颁发的“全球能源奖国别奖”,同年,秦才东被安徽工业大学能源系聘请为兼职教授。
至此,秦才东从国外博士,成为国内的科研“个体户”。我们也不难看出,秦博士研究水平较高,涉及领域也比较多,对此他曾解释过:知识是相通的。
2013年,秦才东作为二十五人之一,代表安徽受邀参加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然后一直在安徽马鞍山从事教学以及科研工作,主要方向放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研发制造上。
跨界医学,“药神”之路
时间来到2017年,秦才东身边的亲友陆续有人罹患癌症,动辄花去几百万元,有的保守治疗也没见奇迹,因此20多年的防癌梦想再一次被点燃。
秦才东儿子在网络上发文透露了其中的缘由,他说:“我的父亲在德国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托.瓦博格(Otto Warburg)提出的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和细胞呼吸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瓦博格所提出的理论认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癌细胞会偏向使用糖酵解作用取代一般正常细胞的有氧循环,所以癌细胞使用线粒体的方式与正常细胞就会有所不同。”
(原文提供了论文的索引地址,有阅读外文文献爱好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DOI: 10.1038/nchem.2918;DOI: 10.1038/ncomms7582)
受此启发,秦才东使用一些强还原性的物质组合,配置出“组合物”,旨在预防癌症,后来该“组合物”被命名为“博狮组合物”。(再次提醒,本文旨在讲述秦才东的科研之路,各位读者不要尝试自行配置,以免对自己造成损害。)
初期,他自己尝试在皮肤外涂抹,发现有“一定效果”。然后,秦才东让自己的妻子、儿子、母亲以及弟弟陆续尝试饮用,后来在亲戚朋友间试用,“发现有效”。
在这之后,本地的一些癌症晚期患者陆续上门,寻求帮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病人带病人,让秦才东的免费赠送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大约知道一款药物的研制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资金更是难以估算,因此要想研制一款药品,前期科研,后期临床等等一系列事项,还是能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的。
秦才东后来的采访中可以看出,他也曾有过犹豫,毕竟自己研制的不是正规的药物,因为自己确实没有行医资格,也没有药品生产资质,因此无论是在命名上,还是在渠道上,他都没有采取通常的药品研发模式。
但是这样的犹豫和矛盾,很快被登门拜访的病人们打破,需要帮助的人多了,一直免费显然承担不起。
于是面对资金短缺和科研经费需要,秦才东设置了“特殊还款条件借条”协议,也就是他自己称作的“互助金”。
协议比较长,大概概括下来就是:病人缴纳一定的费用,5年内全部退还。在此期间停止饮用“组合物”或病人去世也无条件退还。
也许是设置合理,病人们对“组合物”效果满意,截止案发时确实没发现有因为“互助金”产生纠纷,这一点从以后病人们的证言证词中也可以看出。
后续这些年,秦才东的“博狮组合物”名气越来越大,不少病人或家属在服用“组合物”期间,有显著的效果。
因此就出现了诸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情景。经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联系自愿尝试服用“组合物”。
秦才东也想借此机会累计数据,用来申请专利,走向正规。我们通过查询可以发现2019年他申请了相关专利,目前处于“视为撤回”状态。
经过口口相传,截至案发时有超过千人联系秦才东请求服用“组合物”,累计发出“组合物”2000余份,长期服用300余人。
然而变故发生在2022年3月3日,秦才东因“生产假药和非法集资被捕”,马鞍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博狮组合物”为假药。
至此,博士面临什么?前路未卜,上大学的儿子为此奔走相告,一些病人或亲属也在发声。秦才东的挚友也是才知道他的老同学居然在家乡当起了科研“个体户”。
因此也写信给相关部门说明情况,一位曾经服用秦才东“组合物”的大学生也在网上求助。
只是,他没有等到“救出药神”的这一天,发布相关请求帮助的信息25天后,这位同学离开了人世。
更多的病人加入了进来,纷纷写出证言、证词,截至2022年5月27日,总数已经达到了170余份。
概括如下:一、认为有效;二、认为秦博士没有提及“药品”;三、证明互助金是自愿缴纳的。
总之,要是仔细看看你手写体或者打印的证言、证词,确实让人震撼,可能后续审理部门也关注到这些方面,因此给出了“判三缓四”判决,同时要求退还相关“互助金”。
实际上,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要知道私自生产制造药品、非法行医等都是重罪,因为这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鉴于本案以及秦才东的特殊之处,相关部门在现有框架下已经做出了最大努力。尽管不是病人们最期望的方式,但是实际上也是保护更多的人。
因为这个口子不能直接打开,要不然以后不是像秦才东博士这样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声称自己做出了类似产品,将会对真正的病人产生不利影响。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就在2023年1月4日,新京报就曾报道重庆打掉一个冒充“名中医”兜售“神药”,155人落网,受骗人数达2万人,金额达2亿元。
正因为药品研发的特殊性、长期性,确实也让面临绝境的病人失去信心,因此如果能有一个长效的平台,让真正有才能,有积累的,就像秦博士这样的人才可以顺利获得支持,或者进行资源整合,也许既可以避免错失良机,也会让更多的病人看到希望。
因此,秦才东也从委屈逐渐开始理解,1月5日,秦才东向记者表示,他希望先与有关部门沟通,让“组合物”走上正规化渠道,帮助更多的癌症病人,同时希望让全国全世界的专家能关注这一“组合物”并进行了解研究。
我们也衷心的希望一些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士,能有合适的平台去做科研并能或者支持,让想法落地;我们也衷心地祝愿秦博士,经过这一次能圆梦,造出好药,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