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38岁农妇余红梅投资亿元建民俗文化园 曾靠拾荒为生
听者有心,孩子刚满三个月大,余红梅就戴了顶草帽,推了辆小车出去捡破烂,怕见到熟人先到邻村去捡。“第一天卖了27元钱,我给孩子买了两条裤子,一袋洗衣粉,还有一点青菜。”
很快,村里的妇女也效仿起来,但都没有余红梅捡得多。一位村民说:“余红梅确实厉害,她说去哪里捡,哪里就一定有垃圾。”
原来,余红梅有一个拾荒地图。每次捡完垃圾后,她都会把去过的时间在自己画的地图上标注一下,过段时间再去。“垃圾生长也有个周期,比如早春农民下苗的时候,一些尼龙袋就会有,等过几个月收割的时候,一些编织袋又出来了……”她总结了一套“拾荒经”。
她的小推车也升级成手扶三轮,她带着5个妇女一起结队到罗田、浠水等周边地区拾荒,丈夫负责开车和做饭。车子装满就回来,每人一次可以分得100多元。
收旧木桶发现大商机
一天,余红梅在家准备把捡回的旧木桶当柴烧,刚好被一个山东收古董的刘老板碰到,他花5元钱将桶买走,还说以后有多少要多少。
从此,她拾荒的时候特别留意这些旧木桶,大的小的,水桶、脚盆等都要,她以每个5元钱收来,再8元钱卖给刘老板。后来她干脆不捡破烂,由她发展出来的60多人的拾荒小分队专门为她提供旧木桶,一年最多能卖出七八万个桶,收入几十万元。
“他们收这多桶,一定很值钱。”余红梅一直在琢磨这事。有一次,她专门跟着收桶人去结账,一来二去总算发现了其中玄机:他们把桶收去后,经过打磨、加工制成工艺品,出口国外每个木桶能卖到几十美元。
于是,她也自学技艺,开设翻新旧家具的作坊。因为能力突出,余红梅被村民推选为村湾组长。2013年,在新洲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级班子人才培养工程中,她又被推荐到新洲电大大专班学习。
有一次,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校两块牌子)副教授高泽金的课,当高老师讲到出口贸易时,她马上联想到自己长期给北京厂家供货木桶,对方再出口,当即举手提问:“为什么作为原产地的湖北,不能自己出口呢?”
课后,高老师冒着大雨赶到余红梅家,看到她家几间平房堆满了木桶,又听了她的生产、销售情况。一周后,高老师为她找来一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仿古家具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出口贸易权。如今,小作坊成了大厂房,公司常年雇用上百名工人,产品销到北京、山东甚至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两次失算让她学会找宝贝
有位收购商到她家收木桶时,看中了她家的一个笔筒,她大方地把笔筒送给了人家。“这个笔筒是我花5元钱从农户家买的,当时我还嫌贵了——水桶那大也只要5元钱。”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这个商人以2万多元的价格转手,原来笔筒是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
她更加留意各种老物件了,木洗脚盆、木马桶、石猪槽、陶罐子甚至夜壶,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农具,她统统收回来。她找到一个木鱼盆,它年代久远、做工细致,她以2000元收回,再以1万元出手。沾沾自喜没几天,就听到一个让她更受打击的消息——收购商以40万元转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