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见义勇为

上海隧道公司一线工人李鸿扎根隧道38年成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首席领军人才,获中华技能大奖、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钱培坚  发布时间:

  扎根隧道38年,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

  向世界难题“亮剑”
  11月3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第一完成人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管涵顶进工、高级技师,有“管涵顶进工第一人”之称的李鸿。
  去年3月,李鸿调入公司国际部,被派驻新加坡。得知获奖后匆匆赶回国内,因防疫要求在酒店隔离,《工人日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他,听他讲述扎根隧道事业38载的“亮剑”人生。
  “在豆腐中打洞”
  1983年,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隧道公司,成为一名隧道工人,此后一直工作在隧道中、盾构机旁。“‘管涵顶进工’原本并不存在,它是时下隧道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催生出来的新型职业。”李鸿说。在班组同事眼中,李鸿与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李团长”有几分神似,面对困难,开动脑筋,“亮剑”而上。
  几十米深的地下世界,与地上截然不同,前方总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李鸿握着方向盘,操控着盾构巨龙,带领十几名工友,向着茫茫黑暗中的未知进发。
  20年前,时任施工队长的李鸿接到了一通急电。上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站在叠交穿越地铁1号线的过程中,前方土体突然下陷了10厘米,随着盾构机的推进,下陷会越来越深。这是上海地铁的第一次穿越工程,状况出乎所有人预料。地下施工是高风险作业,上海的地质属于含水软土地层,要想在这里挖隧道,好比“在豆腐中打洞”。“一旦操作不当导致塌方,大家就没了。”李鸿需要决策:盾构机应该继续向前推进,还是停下?
 
 
  李鸿和团队在地下反复研究,测算数据。12个小时后,他找出了下陷原因。“一方面考虑到两条隧道要叠交,1号线加固做得较为厚重,另一方面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速度过快。”找到症结,他重新坐进盾构机,手动输入指令:刀盘转速是多少、推进速度是多少、控制的坡度是多少……即将启动的那一刻,李鸿一回头,盾构机体内,所有班组成员一个不落:“队长,快出发吧!我们相信你。”7天后,盾构机冲破黑暗,为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38年来,李鸿参与建成包括国内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内的11项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成为该领域的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上海隧道公司以国家“863”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直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化解了世界隧道工程史上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难题,提前14个月实现通车,并一举创造三大世界纪录:最长——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千米;最大——两台超大盾构直径15.43米;最深——盾构埋深达55米。
  敢于挑战世界难题
  李鸿是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该奖项全国仅300余人荣获,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
  2017年5月,李鸿受命参加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工程。这是长江中上游首条超大直径越江隧道,也是国内最大直径、首条公铁合建的盾构法隧道,被国内外专家喻为“世界级难题”——坚硬的“钻石”地层和高黏度的“年糕团”复合地层,让巨型盾构机寸步难行,工期面临严重滞后。
  “哪一天盾构机动起来,我哪天出井!”李鸿立下军令状。每天早上7点,他第一个到达施工井,晚上最晚一个离开施工区,披星戴月两个月,盾构机操控室就是战场。他多次组织专家会诊,集思广益,最终拟定解决方案。短短3个月,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改制成功,重新开始了长江底的征途。2018年10月1日,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通车,一项新的世界纪录由此诞生。
  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就是针对隧道施工迫切要解决的掘进效率低、稳定控制难和环境影响大等三大业界公认的国际性技术难题,自主开发了“去泥饼”“控沉降”“防污染”三大掘进施工新技术,突破了软硬不均复合地层建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在饱和软土地层变形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跨越,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工程泥浆及渣土生态化利用。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应用在全国10条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
  把中国盾构推向世界
  为了突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李鸿参加了盾构国产化研发,依据十几年操作经验提建议、补短板、攻难关,一年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盾构机历经磨难终于下线,他驾驭国产盾构机掘进获得成功,打破了“洋盾构”的垄断局面。
  李鸿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他设计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系统,成为实现盾构智能化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维护的独有核心技术。这一软件系统已为150多台国产盾构植入了智能化神经系统,突破了国外长期对我国核心技术的封锁,为国家创利近2.5亿元,为用户节省了数千万元。如今国产盾构已走出国门,先后出口多个国家。
  作为上海隧道技师协会会长的李鸿,深知培养技能型新生代意义重大。他借助上海隧道“产学研”基地和国家级“李鸿大师工作室”培养盾构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带教出上海市首席技师8名、高级技师7名、技师12名。
  现在,李鸿撰写的培训教材和制定的行业操作规范,已成为盾构地下施工作业和该工种职称评定考核的标准。
 
 
  11月3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第一完成人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管涵顶进工、高级技师,有“工人院士”之称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李鸿,他以工匠精神扎根隧道事业已有38载。
  阴暗、潮湿的地下管道,耳边是机械设备的“隆隆”轰鸣声……近40年来,李鸿就是在这样的地下作业环境中,建成了包括国内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内的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11项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成为了该领域的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并且,纵观他的每一项隧道项目,其诞生的过程几乎都伴随着巨大的考验,为城市的交通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便捷。
  隧道交叉点突然下陷!难题他破了
  从上中路隧道、北横通道、军工路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到如游龙般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为了缓解上海迅速发展带来的地面交通压力,地下交通已然成为了扩展城市交通容量的重要途径。它们的存在,就像城市地下的“毛细血管”网络。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用盾构法建地铁隧道和公路隧道的城市。有别于传统使用的大开挖法,盾构法对地面、周边干扰少很多,噪音、占用绿化等情况能最大程度改善。”李鸿告诉记者,就类似穿山甲打洞,但缺点是成本较高。
  几十年前,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站在叠交穿越地铁1号线的过程中,前方土体突然下陷了10公分。地铁1号线和地铁2号线两根隧道间的间隔仅有1.27米,下陷10公分意味着会形成一个坡角,随着盾构机的纵深推进,下陷只会越来越深。
  李鸿和团队在地下反复研究,测算数据。伴随着泥浆喷洒,防水制服外裹满了泥浆,唯有一双眼睛保持着明亮。整整12小时,李鸿终于找出了导致下陷的原因。“一方面考虑到两条隧道要叠交,地铁1号线的加固做得较为厚重了些;另一方面,盾构机在推进的过程中速度过快。”
  一周后,盾构机冲破黑暗,任务完成。
  安全穿越外白渡桥,在地下完成“心脏搭桥”
  2002年,当时我国的双圆盾构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李鸿日以继夜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克服了一系列难题,形成了双圆盾构施工综合工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双圆盾构工法的国家。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超前实施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并以国家“863”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直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化解了世界隧道工程史上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难题,一举创造三大世界记录:最长——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km、最大——两台超大盾构直径Φ15.43M、最深——盾构埋深达55m,提前了14个月实现通车。
  2007年,在上海外滩通道建设中,率先采用国内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Φ14.27m),近距离穿越百年老桥——外白渡桥、两条运营中的地铁及18幢“老爷爷”级的百年外滩万国建筑群等建筑,风险极大。
  李鸿采用“分类分区”和对“立体出土系统”改造等保护技术,使地面沉降控制在毫米级,确保了上海标志性建筑——外滩万国建筑群安然无恙,并首创了《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这项工程被誉为“心脏搭桥手术”,成为城市核心区隧道建设的经典案例。
  创新突围!把我们的盾构推遍世界
  为了突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把研发国产盾构863课题项目交给了隧道股份,怀揣着能驾驭国产盾构梦想的李鸿,参加了盾构国产化的研发,他依据十几年操作经验提建议、补短板、攻难关,一年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盾构历经磨难终于下线,他驾驭国产盾构掘进获得成功,打破了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并一举获得22台盾构订单,成为迎世博、构筑400公里上海轨交网络的主力军。
 
 
  李鸿在实践中积累了盾构掘进中大量数据,他设计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系统,成为实现盾构智能化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维护的独有核心技术。迄今为止,李鸿发明的这一“软件系统”已为150多台国产盾构植入了智能化神经系统,突破了国外长期对我国核心技术的封锁,振兴了国家装备制造业,为国家创利近2.5亿元,为用户节省了数千万人民币。
  如今国产盾构已走出国门,先后有20余台出口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国家地区。该项目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次获奖项目针对隧道施工迫切需要解决的掘进效率低、稳定控制难和环境影响大等三大业界公认的国际性技术难题,自主开发了“去泥饼”、“控沉降”和“防污染”三大掘进施工新技术,突破了在世界范围内软硬不均复合地层建设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在饱和软土地层变形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跨越,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工程泥浆及渣土生态化利用。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应用在全国10条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李鸿常说:我的梦想就是要把我们的盾构推遍世界!
  瞄准前沿,隧道史上一次次竖起里程碑
  2014年,国家推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鸿作为科创中心的技术骨干,把目光瞄准了世界前沿的矩形盾构。矩形盾构研发无疑在缓解日益拥堵城市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缩短30%施工工期,而且将地下有效利用空间增加近一倍,是真正实现一次施工,双线贯通。
  在研发过程中,他研制的“X+T”组合刀盘,实现100%全断面切削,隧道轴线控制在毫米级,又一次解决了盾构推进的关键问题。仅仅10个月的时间,这台宽11.83m、高7.27m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研制成功,在重大装备研发中获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针对上海北横通道、武汉三阳路隧道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难点,李鸿带领团队研发了超大盾构途中对接小曲率转弯、无工作井盾构施工法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已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成功应用,成为隧道史上又一次重大里程碑的标志。
  一人带出8名首席技师!他成为中国盾构的一块牌子
  作为上海隧道技师协会会长的李鸿深知培养技能型新生代意义非凡。他借助上海隧道“产学研”基地和国家级“李鸿大师工作室”培养盾构应用专业人才,致力于盾构施工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
  多年来,他培养和带教出上海市首席技师8名、7名高级技师、12名技师、高级工20余名。
  由于他在培养盾构应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上海隧道被政府有关部门指定为盾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李鸿为其撰写的培训教材和制定的行业操作规范,经政府权威部门鉴定,已成为盾构地下施工作业和该工种职称评定考核的标准。
  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李鸿已逐渐成为业内知名的技能型专家,天津、南京、杭州、新加坡、印度等都曾邀他前往破题解惑,李鸿已成为中国盾构走向世界的品牌。
  一个个工程奇迹的背后都凝聚了李鸿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屡次打破前人记录,填补国内空白,这就是他的绝活秘诀,他靠的不仅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折不挠的匠心精神。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