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虚假评估:29名专家拿评审费咨询费后弄虚作假,有的专家无资质
来源:新华社 云南省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
云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了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虚假评估案。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对于这有着明显“硬伤”的项目,参加评估的29名专家都出具了“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没有一人给出“不予通过”意见或选择退出。云南省纪委监委调查后发现,这29名专家都拿到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
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当地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然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通海县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主要涉及杞麓湖柔性围隔、水质提升和补水管道向湖心延伸等3个项目。按理说,这29名专家是来为杞麓湖治理会诊“治病”的,依据他们的学术水平,在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但他们却集体“失守”,开出了“假药方”。于是,这些弄虚作假的项目,便堂而皇之上马施工。29名专家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的科学立场,履行职责不到位,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可以说就是弄虚作假的合谋者。这些专家并不关心项目的具体内容,基本按照邀请方的意图签署意见;个别专家甚至扮演“科研掮客”角色,在当地党委政府、项目承接方、技术专家之间牵线搭桥,一手拿施工方的好处,一手笼络专家参加各种项目评审会。这样的“专家团队”怎么可能在项目论证、评审中提出坚持原则的意见?如果不是中央督察组发现问题,杞麓湖的弄虚作假项目,便能“安然无恙”、一路过关。这次专家集体失守虽属个案,但其警示发人深省:学术腐败及其对社会的侵害丝毫不可小觑。对于此类通过收买专家的评估项目,在严肃问责和处理相关责任人的同时,对失责的专家也有必要追究其相应责任,倒逼专家爱惜自己的“羽毛”,守住学术底线和法律红线。新华社昆明6月2日电(记者字强)一些有违常识、造假的工程项目,得到了专家的“背书”后匆匆上马;少数专家只顾拿“出场费”,不管项目的科学性;个别专家竟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云南省纪委监委近日通报曝光了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专家假”“假专家”问题。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云南省玉溪市督察发现,通海县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主要涉及杞麓湖柔性围隔、水质提升和补水管道向湖心延伸3个项目。云南省纪委监委进一步调查后发现,有29名专家参与了这些弄虚作假项目,他们都拿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出具了“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无一人给出“不予通过”意见或选择退出。云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29人中,有些专家在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最后出于自身利益、科研、人情等方面考虑,还是签下了“同意”意见;有些专家出于走过场、拿“出场费”心态,频繁参与相关项目评审会,却不关心项目的具体内容;有个别专家扮演“科研掮客”角色,在当地党委政府、项目承接方、技术专家之间牵线搭桥,一手拿施工方的好处,一手笼络专家参加各种项目评审会;有一些专家竟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只是临时凑数、救场的。云南省纪委监委指出,专家们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的科学研究立场,履行职责不到位,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出具肯定性专家意见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上马“问题项目”“造假工程”的决策依据;二是技术把关不严,造成一些工程项目的设计缩水、建设缩水等问题;三是对待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态度敷衍,研究材料不认真、没有深入实地调研、评审走过场,背离科学研究精神,败坏了学术风气。据介绍,29名专家分别来自云南大学、玉溪市水土保持工作站、玉溪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玉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玉溪市水利局、玉溪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云南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云南农业大学、玉溪市生态环境局通海分局、昆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市环境监测站、通海县水利局、通海县农业农村局、通海县杞麓湖管理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