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更多张文宏这样帅的公共人物
看到一条很令人惊讶的信息。
刷屏无数的张文宏医生,在全国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评选中,落选了!
卫健委公布名单,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名单的决定。
上海市总共15个先进个人,其中没有张文宏。
不清楚落选是什么原因。也可能是张文宏自己高风亮节,选择谦让,具体情况不知,但毫无疑问,如果让网友做评选,张文宏必然高票当选。
你看他深入浅出,讲起病毒知识,那种从容捭阖是一种帅。
你看他神情淡定,却斩钉截铁让共产党员顶上去,“不能欺负老实人”是一种帅。
中国需要更多这样帅的公共人物。
洒脱自如的帅,是看破名利场的洗尽铅华;是明知可为却不为之的恪守本真。
01
写这篇文章,除感慨张文宏的落选,是看到张文宏又“怼人”了。
在接受新京报《我们》视频采访时,当记者提问哪种药更有效。
张文宏是这么说的:“我个人觉得,在所有临床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对其效果下结论,都是为时过早的。”
他比一些媒体更理性,担心片面结论、草率报道对社会的伤害。
他这些说法,很容易让人想起“双黄连”事件,以及江湖上传播的一些各路“神药”。也能感觉到张文宏的情绪,他对一些违背科学的做派与怪象十分看不惯。
但他对事不对人,与记者交流时,更多时候也是绵里藏针,注意照顾对方情绪。
在此之前,还有次采访令我印象深刻。
有记者采访他时正好电话响了,来电显示是他母亲。
记者便建议张文宏接电话,当然也好从中抓取一些“花絮”。
结果张文宏执拗地说,“我偏不接”,现在接受采访是正事,接母亲电话与采访无关。
记者又拿出日常的采访套路,问您在病房工作这么久,想不想念母亲?
张文宏却识破了记者的煽情,耿直“怼”道:“这个问题问得,我问你,哪个人不想念自己的母亲呢?”
一句话,让记者的设计土崩瓦解。
02
张文宏是温州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可谓名副其实的“草根”。
就有记者问:您当初上大学为什么选择了感染病学?
他打趣说,“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
什么是真实?这就是真实。一如无数草根拼搏之路:求学,梦想考上一二线城市大学,找到改变命运的窗口。
其实,张文宏少时便是学霸。
就读瑞安中学,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曾培养多位中科院院士。
1986年,17岁的他走出瑞安,在华东地区“中学生政治论文竞赛”中夺得一等奖,论文名就可见少年胸襟的非同一般:《论温州模式》。
次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如今更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8年本硕连读,毕业后便到母校附属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工作。这一扎根,便是25年。
其间,因临床医学深造需要,张文宏还才能够分别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玛丽学院进修。
03
简朴性情的背后,是张文宏如直线般简洁的人生。
学成归来,他仍然回到他出发的地方——华山医院。最终,将这里做成了上海的一张名片。
2003年非典,上海创造了无医护人员、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的“上海奇迹”。上海首例SARS病人,就是在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被发现。
为应对疫情,张文宏推迟了去美国进修的时间。同时,他还与时任上海市“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也是他的老师翁心华教授一起主编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这是我国SARS期间最早出版的相关专著之一。
此后,他又先后在H7N9突袭中国、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中冲锋陷阵。
2008年,张文宏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被选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
2010年,他被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2017年获得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就这样在他学习、成长的地方,日复一日的勤奋和专注,成就了今天的张文宏。
04
此次冲锋在战役一线的医护千千万,基层工作人员更是数不胜数。
但其中最红的,却是张文宏。
我想了想是有点偶然。最初,是1月29日张文宏一番“硬核”的工作安排,一夜刷屏。他提出把一线医护人员都换下来,让共产党员冲上去。
他说“人不能总欺负听话的人”“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但很多人如流星,红过之后就一闪而逝。
张文宏的红,是因为他活到了把常识当作常态,活成了很多人向往的样子。
公众迫切期待的是踏实做事、贡献热血的真实者,无论是冲锋的战将还是搏命的常人。哪怕一句遗言“我老婆呢”,也比剪裁和PS出的伟大更能共振人心。
即使他们主动不求功劳,但希望社会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褒奖。
我想张文宏身上不乏这种心愿的投射:他有多红,就代表我们对他身上这股清风,有多渴望。
为什么张文宏落选,王广发却当选?
“全国防疫先进个人”。共506位优秀医护当选。令人欣慰的是,在追授名单中,就有牺牲的李文亮医生。
但恕我冒昧,有个别名字看不懂。
其中,名单从北京(共48人当选)开始,
北大王广发赫然第三。
王广发名头不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
他是微博大V,粉丝多达412万。
其最出名事件有两个:
一是1月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特派专家前往武汉,1月10日接受采访表示疫情“可防可控”。
后来说不会人传人,也是他。不是高福。
网友以此毒打高福,其实是一直打错板子了。
而作为一个呼吸科专家,最令人尴尬的是另一件事:
王广发在武汉调查后,就被传染冠状病毒了。
1月16日回到北京,出现了上呼吸道症状,后来确诊新冠肺炎,治疗到1月底出院。
你看,有半个月时间他就用来隔离看病了。而出院之后,就忙着在微博上自我辩白:
有意思的是,拒绝“网红”的张文宏被成了男神;而该做好专家工作的王广发,反给自己起了颇为网红的名:北大呼吸发哥。
我不太清楚,王广发真正用于干实事且有正向效果的时间有多少?又做了哪些工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据财经、财新等媒体报道,从1月10日到1月15日,武汉疫情传播已经出现苗头。这就发生在王广发武汉调查期间。
我不清楚是因为王广发被“瞒报”,还是专家调查不够接地气,记者能采集的信息他没采集到,所以作出有偏差论断,自己也被病毒击溃?
这样一个身上还有谜团,公众对他还有“非议”的专家当选“先进”,哪怕他背负特派专家的名号,怎能不令人疑窦丛生?
而相比之下,落选的张文宏,比前者闪光的地方太多了。
如秦鉴之前文章所说:
他深入浅出讲述病毒知识,谈笑间让多少公众的恐慌迎刃而解;
他关心一线医护,斩钉截铁让共产党员冲上前去,温情与热血令人血脉泵张;
他面对舆论热捧,却淡定说关心疫情不要关心他个人,淡泊名利岂非医德彰显?
他笑对镜头,坚持说人话、说实在话,不为任何一种神药站台,只为科学鼓呼,这样的理性与较真,更令人肃然起敬。
他还关心民生,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企业无须捐助,但要为员工发工资便是贡献,他说如果不开工造成的生命损失比冠状病毒更多,这侠骨柔肠怎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他在此次全国战疫中的贡献有目共睹,已超出一位普通医者的能量范畴。
不是他想红,是他身上的光,对照某些圈粉的流量明星,对比舒教授这样与妻子合著论文的知名学者,对比一些鼓动极端言论的大V,太耀眼了。
此次疫情中还出现了那么多反衬“良心可贵”的反面教材。
比如:爱心菜堆到仓库里烂掉,善款揽到兜里不拔一毛。
比如:一晚上实验炮制出双黄连神话,后来又频出“豆浆治新冠”等奇葩疗法。
比如:“一问三不知”和“让领导多拿”此起彼伏。
比如:荧屏上还充斥着老人捐钱、“出生不到20天宝宝叫妈妈”、“感谢你冠状君”、“书记和县长眼里的血丝织成了迎春的花卉”这样的无良感动。
不是张文宏想红,是这些反面教材,比粉丝拥有更百十倍的伟力,推着张文宏,推着一个把常识过成常态的医生,成为最闪耀的星。
什么是先进?是“不会人传人”自己被毒倒,还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科学精神?
我想人们的内心,已经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