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依法治假

浙江宁波象山区法院:测谎仪证实原告、被告都说谎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

  合伙做房地产后分道扬镳,法庭上各执一词

  法官请出测谎仪
  原来两人都在说谎
 
  宁波象山法院的法庭上,原告、被告端坐两边,辩论起来,总是各执一词、言之凿凿。法官最后请出测谎仪,真相才浮出水面。
  据悉,这是宁波市检察机关首例运用心理测试技术,支持审判机关认定并处罚的民事虚假诉讼案件。
 

  合作结束后
  两人对还款多少产生分歧
 
  两名80后男子合伙经营房地产,后来继续不下去要解散。结算后有一份《账目明细》。大意是,两人合作,至2018年8月31日终止,章某应分给邓某50万元,加上章某应还的15万,总计65万元,于2018年农历12月底前分三期付清。
  随后,章某陆续支付了45万元,并归还了15万元。按照《账目明细》,还有5万未归还。
  今年初,邓某将章某告到法院,要求他归还“剩余借款20万”,并按年利率6%计算利息。
  等等,章某不是只剩5万没还了吗?怎么变成了20万?
  庭审过程中,两人也对“15万余款”的性质产生了分歧。
  原告邓某认为,已还的15万,是他应得的提成,所以被告还需归还20万。被告章某则咬定,已还的15万,是他向邓某父亲的借款。
  一方坚称“还欠20万”,一方则坚称“最多一万”。
  此外,被告章某当庭出示了各式各样的还款凭证,表示这些还款凭证数额相加后,可以得出真实的还款数额。经计算,章某未归还的款项,确实已不足一万。
 

  两人都同意测谎
  测谎时却状况频出
 
  因为缺乏关键的借条证据,局面顿时僵住了。
  面对信誓旦旦的双方当事人,承办法官询问双方,是否愿意接受测谎?
  没想到,两人一口答应。不过答应得很干脆,测谎时却很忸怩。
  承办法官通过宁波市检法两家合作机制向宁波市人民检察院请求协助。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在被测试人的手指、手腕等部位接上了传感器,通过询问问题和检测被测谎人回答时的反应,来判断其是否讲了实话。
  测试小组分两天对二人分别进行测试,结果状况频出。
  被告章某预先在网上查了一堆测谎资料,显得信心十足。但之后他的神情显得愈发凝重起来。接下来主测人员开始不厌其烦地与他一笔笔对账。沉默良久后,他终于主动表示,之前在法院作了部分虚假陈述。
  原告邓某来测试的时候表现出压力大,精神紧张。主测人员告诉他,只要说谎,就一定会产生自己主观无法控制的心理生理变化和反应,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记录下来。
  上机测试前,他提出要抽一根烟,抽完之后,下决心向主测人员坦诚说出实情。


  至此,真相大白:
 
  原告邓某承认,15万元,确实是被告向他父亲的借款,自己是为了法院能多判点钱,才说了谎。
  被告章某也认了,自己在法庭上将已支付的60万,虚假陈述为64万元,也是为了少还点钱。
  原来,两人都在说谎!
  经过审理,宁波象山法院认为,本案原告邓某虚构《账目明细》中“15万元欠款”的款项性质,被告章某对已支付的数额进行虚假陈述,二人均违反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遵守的诚实信用原则。
  考虑到双方妨碍司法公正、浪费司法资源的程度不同及综合案情,象山法院对原告邓某作出罚款2万元的决定,对被告章某作出罚款5000元的决定。
  截至发稿,本案已经以调解方式结案,法院判决被告章某应支付原告邓某因合伙经营产生的款项5万元。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