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市:文广新局下属文化产业办公室事业编制困住一个年轻人
对于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来说,编制这个词如今已经不太有过去那种魔力。可是在很多中小城市,进有编制的单位还是年轻人的最大梦想。只是这个梦想,有时候也容易变成噩梦。
最近有媒体报道,余江(化名)通过公开招录,在2016年2月考入上饶文广新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被录用为研究员。开始被借调到局机关单位工作3个月,领了4000元工资,然后原单位文化产业办以“无经济创收,发不起工资”为由,让他“回家等通知”。这一等就是3年多,自2016年5月至今,余江没回原单位上过班,也没领过工资。
这魔幻操作在外人看来有些匪夷所思,这个事业单位明知道自己没有创收,很可能发不起工资,为什么还要公开招考进人呢?答案是,当初单位以为会被改制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以不想浪费这两个编制,如果不招人,编制就会被取消。
可是后来,单位确实如愿改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余江的编制为什么又没工作没工资呢?答案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尽管“文化产业办”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是余江的编制还是属于原来自收自支的编制,不能享受全额拨款的待遇。
说白了,余江一脚踩进了编制的夹缝里。单位招人的时候,就不是根据业务需要,而是想着先招人占坑,以便改制之后能扩大队伍。可是单位的小算盘没有打赢上级的大算盘,改制之后的单位无法消化之前招来的人,于是便宜没捞着,反而遗留下这么个麻烦。如果余江不这么较真,早早放弃编制“下海”自己找工作去,这问题也就混过去了,可偏偏余江比较固执,怎么都舍不得放弃编制这个传闻中的铁饭碗,于是把问题暴露在台面上。
可就算看明白了问题所在,好像也是无解的。因为事业单位当初的招聘,是符合政策的;现在无法安排实际工作、无法发工资,也是符合政策的。所以,三年里,余江辗转市里各相关部门求助,电话打了不计其数,“我也没办法”是他听过最多的回答。
(事业单位招考场面火爆)
这是编制改革过程中比较特殊的案例,但倒也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尽管事业单位改革在大力推进,但在中小城市,编制的魔力还是太大了。如新闻中余江所说,在父辈眼里,只有体制内的工作才称得上是体面的工作。以至于他等待纠缠了三年,都不愿意放弃这个鸡肋的编制,而希望投入全额拨款的怀抱。
在事业单位改制大力推进几年后的今天,这景象还是挺讽刺的。除了个人因素之外,编制依然富有这么大“魔力”,也是很值得反思的。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设计,除了必要的行政类单位划归公务员之外,经营类事业单位都要转为企业,和市场接轨。如果多数事业单位改制之后,都变成企业,那就不会出现这种看编制而不是看需求招聘的现象;如果事业单位不再给人“活少体面”的印象,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怎么都不愿舍弃编制的魔幻剧情。
一个奇葩案例反映的是编制困住一个年轻人,但如果编制在社会中总是如此“魔力”十足,那困住的可能就是一代年轻人。这是最值得警惕的,也不符合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