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涉剽窃学术论文成果、学术不端
有网友在知乎平台发帖,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窃学术论文成果、学术不端问题。
发帖内容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发表的论文,涉嫌剽窃浙江大学和山西大学两名硕士研究生的文章,并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窃、抄袭、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问题。
李兆申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肝胆外科》杂志发表的《胆道恶性梗阻的内镜治疗》文章,与浙江大学2003级硕士生罗灵和发表的《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内镜治疗分析》文章的知网查重率为47.7%。同样,李兆申教授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发表的《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进展——从外科手术到介入治疗》文章,与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王洁发表的《重症胰腺炎14例临床治疗分析》文章的知网查重率为61.7%。
但是,也有网友对帖子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因为李兆申不仅是院士,还是一名获得过一等功的军人。而2003年才上线的知网不能收录全世界论文,与军队相关的保密程度严格的论文更是难以收录。以罗灵和论文为例,其2006年发表的那篇文章,与知网查重未收录的李兆申2001年发表的论著图书《ERCP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有很多相似内容。所以到底谁抄袭,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知乎平台上曝料的帖子也已经被作者自己删除。
对于网络曝料内容,李兆申教授对红星新闻的记者表示,“这整个是乱说,我没必要回应他,(评判论文是否有造假)这都是科研评估机构做的事。一个枪手,一个网络记者怎么能知道这些事情? ”
近年来,论文“造假”问题屡屡出现,从演艺圈的“翟天临不知知网是啥”到院士圈的“论文涉嫌造假”,学术不端问题层出不穷,如果说演员写论文涉嫌抄袭,可以理解为他们专业不是科学研究,演戏才是他们的职业。但是,如果院士真的出现文章“造假”,那就难以被原谅,也无法向公众交代,因为院士这个级别已经是学术研究的最顶端,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最高水平。不过,有些情况下,对于院士文章“造假”问题,也存在颇多的争议,有时就连专业人士也无法给出准确的定论。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中国设立院士制度以来,因科学道德等问题,被除名的院士屈指可数。不过,很多已经评上院士的人,由于学风、经济等问题,其院士身份却是饱受争议。而也有一些人在参评院士之前,由于学术问题、贪污问题的被揭露,最终院士评选“出局”。
历史上被除名的院士仅两位
自院士制度成立以来,真正被除名的院士还是屈指可数的。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曾宣布将两位院士除名,后来经媒体证实,一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方励之,另一位是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
方励之在1981年当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来被除名有政治方面的原因。而陈敏恒被除名,既有科学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1997年,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胡黎明博士毕业论文涉嫌剽窃,胡黎明的导师就是陈敏恒院士,胡黎明发表的另外几篇“造假”论文也有陈敏恒的署名,因而受到“论文抄袭事件”牵连的陈敏恒被中国科学院除名。
胡黎明二十多岁就已经出名,28岁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从晋升为教授,到取得博士导师资格,只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1997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剽窃”被揭露。作为其指导老师的陈敏恒,负有责任。当时也有人提出,在胡黎明读博期间,陈敏恒正在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事务繁忙,无法了解论文具体内容。但多数院士认为,既然署名,就应该承担责任。
网络上也有人发帖,认为胡黎明还是有能力有学术建树的人,只是急功近利心态让他走了弯路,他属于年轻气盛,得罪了不少人,加上陈敏恒后来退休,所以出现问题后就没人帮他。
对于陈敏恒本人,其学术水平还是非常深厚的,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在任职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期间也颇有建树。1994年,还与陈竺、余秋雨等人入选“上海高教精英”。对于陈敏恒除名的问题,当时《南方周末》的记者也进行了追踪报道,陈敏恒调查和处理的具体情况,以及被除名的经济方面原因,记者没有拿到更多的资料,很多知情人士也回避此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表示,当初对陈敏恒是内部处理,没有对外界公开,学部希望在媒体上淡化这一问题。陈敏恒本人也拒谈此事,所以外界对此事知之甚少。
对于陈敏恒的处理,中科院还是非常谨慎的,按照院士章程,由院士们投票表决,并在举行的院士大会上公布。
院士的身份饱受争议
虽然历史上真正被除名的院士极少,但是,有很多在职的院士由于学术论文、研究成果、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被质疑是否符合院士这一身份。前些年被炒的沸沸扬扬王正敏院士的院士申报材料“造假”事件,就是实例之一。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
(王正敏院士)
王宇澄正是王正敏院士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然而这不是他第一次进行举报,早在几年前,王宇澄就举报自己老师学术造假。举报的核心问题是,王正敏2005年申报院士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中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这个院士申请材料就是王宇澄帮助整理的。
之后随着相关调查的进行,复旦大学公布了一份据称是王宇澄在2009年要求王正敏院士按手印确认的《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里面包括让王宇澄担任王正敏的特别助理、享受特殊津贴、参与人工耳蜗研究等。但在王宇澄毕业后,未能获得留院工作的机会。
对于这份培养计划协议,王宇澄予以否认,他当时对华商晨报的记者表示,他揭发导师是因为学术问题,培养计划是虚构出来的,他有证明这个事实的录音。
为挽回名誉,王正敏院士将王宇澄告上法庭,要求王宇澄停止侵害,删除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侵害自己名誉的全部文章,并给予抚慰金赔偿等。之后,法院也给出了相应的判决,王宇澄应删除互联网上侵害王正敏名誉权的文章内容,公开道歉,赔偿抚慰金,驳回王正敏其余诉讼请求。
(王正敏院士与王宇澄目前都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任职,截图来自官网)
在王正敏被举报后,当初推荐王增选为院士的7名院士中,有4名推荐人向中科院写了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不过,相关媒体就对此提出质疑,别人提交的院士审查材料中,是否有论文造假或凑数,难道一点端倪看不出来。
有人因申请材料的真假问题深陷争议中,也有人因为研究方向问题被质疑。如今,每天都会听到“吸烟有害健康”,可有人因为研究了如何降低烟卷焦油含量,可以降低“吸烟危害”,获得院士身份。
在中国工程院的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中,时任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当选院士,引发网络争议,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烟卷“降焦减害”研究。当时,网上就有人称“在世界医学界大力要求禁烟的今天,谢剑平当上院士简直就是笑话。”
(谢剑平院士)
不过,也有院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一,谢剑平的“降焦减害”研究对控烟作用很大,他的研究成果被认可,并已推广。其二,烟草行业是我国的纳税大户,对国家有重要建设作用,控烟是一个逐步过程,“降焦减害”是一个必经阶段。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当选院士前,谢剑平已经三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2007年、2008年、2011年的三次工程院“增选院士年”中,谢剑平都在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经历三次竞选,终于成功。
对于谢剑平的当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持不同看法,她指出,一个研究要公正的话,不可以拿企业经费来做,而谢剑平所在的研究院直属烟草公司,几十项研究都是烟草业界资助的,公正性难以让人信服。
2013年,中国工程院已经启动过复议谢剑平院士资格的相关程序,但这一方案在工程院士主席团投票中“失败,没通过”,因此按照章程,如果取消谢剑平院士资格,需要他本人主动请辞。
同样,也有院士因为论文的科学道德问题而被批评和做出道歉。范维澄院士的“论文事件”和刘兴土院士“引用他人数据不标注事件”就是较为突出的两件。
(范维澄院士)
(刘兴土院士)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4名教师的一篇共同署名的论文被指抄袭。该论文的第四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此事引发了范维澄是否需要担责的争论。并且在此后,中国工程院又收到指责范维澄院士的论文存在科学道德问题的材料。
对于此事,中国工程院认为范维澄学术道德疏于自律,仅在全院通报批评。类似的事,也发生在刘兴土院士的身上。
刘兴土院士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六名教授举报刘兴土院士,称刘兴土“主编”和“编著”的4本著作中,多处使用他们的数据、表格和研究成果等,在文中引用处不做标注,仅在后边列入参考书目,违反著作权法,属于剽窃行为。
对于“剽窃行为”,刘兴土院士也亲自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向李建东教授(当事人之一)道歉。李建东也表示不再追究此事。
离最高学术殿堂仅一步之遥
众所周知,院士的身份代表其在相关研究领域是“领头羊”,很多重大的科研项目,都是靠院士牵头,各种科研基金有了院士的头衔,审核通过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很多人苦苦争取院士身份。
因为共同参选院士,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学院教学的两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身陷舆论的漩涡。
2013年10月,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牧发表博文,正式声明自己申请退出院士增选,博文中同时发布王牧此前给中科院数理学部的实名举报信,称其课题组发现闻海虎教授(同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此时的闻海虎也在参选院士。
此二人的背景有所不同,王牧本科就已经在南京大学就读,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近20年,而闻海虎是2010年从中科院物理所被引进南京大学教书,二人都是“大佬”级别人物。
(两位教授目前还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职)
而争议的核心是,闻海虎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高水平文章是否存在使用“假数据”的情况。王牧指出,该文章所用的部分实验数据是他们课题组帮助闻海虎测量得到的,但发表后的文章所用数据和原始数据不符。
被举报后,闻海虎也作出回应,称他本人十分反对数据造假文章,也坚决反对伪造证据的整人举报,同时对利用学术不端之名把一些非原则问题上纲上线以达个人目深恶痛绝。
中科院对于此事件的调查结果,因院士增选的保密性规定,不能予以公布,但已经反映在院士增选的结果上,王牧和闻海虎最终都没能入选。此次事件在网络上也被很多人讨论,理性者认为这就是一次学术争端,阴谋论者认为这是一次“内斗”,但作为一名局外人,无法真正了解事情的原委,轻易下结论就显得有些片面。
有人在“争夺”院士,也有人在花钱“买”院士。因为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所以才受贿,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在法庭上的供述,引发舆论哗然。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声明,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2007年5月,当“张曙光”出现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时,这让大多数院士感到很惊诧。因为此前,张曙光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他在铁道部官员的身份。
学术上向来寂寞无名的人,要踏入中国学术界最高殿堂,看上去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张曙光差点完成。为“组织科研成果”,他先后3次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800万,两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1000万、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500万。
2007年之前,张曙光只发表过两篇学术论文。而张曙光任职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后,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多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研开发等项目支持。在他背后,还有一支专门的团队,为他的“科研成果”劳作。
2007年12月,中科院公布增选投票结果,张曙光落选。2009年,张曙光再一次向中科院发起冲击,并进入最终票选环节,但再次落选。张曙光在法庭供述,他“只差一票”,离进入最高学术殿堂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