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见义勇为

陕西定边县荒沙治理公司总经理石光银:誓将沙漠变绿洲



来源:央视  发布时间:
  3月中旬,刚在北京开完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光银一回到家就下了地,他和村民们要赶在春分之前,把狼窝沙里的最后一片沙丘栽种下改良后的新树苗。
  眼前这片叫“狼窝沙”的土地,是榆林市定边县长茂滩林场上千个沙梁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石光银告诉记者,狼窝沙的春天来的晚,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就能绿了,望着一道道沙梁上栽满的杨树、沙柳和花棒,外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令人生畏的不毛之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19岁的石光银刚当上村里的大队长就开始带领大家不停地栽树。1984年,石光银又积极响应国家的土地承包政策,带领六户村民从此一头扎进了狼窝沙。
  砸锅卖铁、变卖家产的石光银带头承包下58000亩的狼窝沙,人手不够,他就广发招贤榜,吸引榆林周边同样饱受风沙侵害的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农民,没想到一场大风刮过,90%的树苗全部都被掩埋了。倔强的石光银第二年带领200多人再战,最终勉强存活下来的苗子也只有20%,接连遭遇失败,不少人对毛乌素不再抱有希望。
  咬紧牙关、不放弃的石光银说服村民三战狼窝沙。1988年,他们在迎风的沙坡上划格子、搭沙障,再在沙障间栽下杨树和沙柳锁住流沙。这一年,狼窝沙的植树成活率终于达到了80%。从此,石光银带领大家治沙造林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但2008年的那个植树节,石光银把一生最大的悲伤埋进了毛乌素。因为给他运送树苗遭遇车祸,石光银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除了石光银,还有更多的人不畏艰难、矢志不渝、治理沙漠。遥感监测图显示,榆林市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12.04%增加到2018年的46.7%,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因为绿水青山的颜值提升了,金山银山的价值也显现了,现在石光银又开始带领乡亲们全面发展育苗、风沙区大棚蔬菜和养殖业等等。今天,榆林的治理沙化面积还在持续扩大,全境2000多万亩的沙漠屏障守住了家园,也守护着春天,现在他们又有了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目标——那就是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前不久,我们的记者在陕西采访的时候,认识了这个人,他的名字叫石光银。他给记者一张名片,很有意思,上面写的是“陕西省定边县荒沙治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都知道,治沙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既然是公司,肯定是赚钱的,怎么会出来这么一个治沙公司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治沙公司的总经理是怎样治沙的。
  记者来到定边县时,定边县荒沙治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石光银正在今年新承包的五百亩沙地上指点员工们栽沙帐。
  石光银:下点雨好看,不然纯粹是沙漠。
  定边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北边紧挨毛乌素沙漠,全县像这样的连片沙地有很多,治沙任务非常重。今年春天雨水不错,公司新栽的树苗大部分已经吐出了新芽,看得出来,石经理很高兴。
  石光银:今年秋天就能长这么高。
  离开沙漠,石经理带我们来到一片面积有五万多亩的林场。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也像刚才看到的荒漠一样寸草不生,而这只是治沙公司治理荒沙的一部分。这张图标明了这家公司十几年来治理过的荒沙和盐碱滩共有19.5万亩。
  石光银:你看咱们刚才过来,走了那么长时间,你看全是树。我想一想不知道怎么样过来的,咋能栽起这么多的树。
  定边县荒沙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是石光银在1986年建立起来的。也是我国第一家由农户个人建立的治沙公司。为治沙专门成立公司,说起来是源于一份承包合同。这是一份签于1984年的荒沙治理承包合同。甲方是定边县海子梁乡政府,乙方就是当时四大毫村的农民石光银。合同的内容是将乡集体所属的3000亩黄沙承包给石光银种树。石光银必须在两年内使这些黄沙全部披上绿装。当然将来的效益,他可以和乡政府八二分成。这在当时是符合国家规定的。
  石光银:这个分成就是将来等树一见利,就是间伐一批木头,或者平下一些沙柳,得一百块钱,乡政府拿二十,我拿八十块。
  两年造起3000亩林,石光银知道光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为此他又找来了六户农户,将其中一部分沙地分包出去,并与他们又分别签订了分包合同。
  石光银:我跟群众签的,群众的七成,我的三成。
  记者:你拿三成交两成给乡里。
  石光银:对,就是这个概念。
  用这样的办法,石光银把3000亩沙地中的500多亩分包给了其他的农户,剩下的2000亩由他自己统一管理。但其他农户还可以再入股,将来石光银按比例给他们分红。
  石光银:有钱的你拿钱入股,没钱的你投劳力。
  定边县荒沙治理责任有限公司员工高志贵:我也是入了股的,我也是其中之一的,大股其中之一。
  记者:你当时是拿什么入的股?
  高志贵:我当时是投资了树,把树栽上。再就是卖一些牲畜。再就是老石每天给我们发工资,一天四块钱,那会儿我们的工资少,不给钱都投入到股份里头。
  就这样,包括石光银一家在内的七户农户组成的治沙联合体形成了。他们变卖了部分家当,把钱投入治沙,户户入股,按股分红。实际上这已经是治沙公司的雏形了。石光银带着大家治沙种树第一年雨水不错,第二年树木的成活率就达到了85%以上。五、六年后,它们就逐渐成材了。
  记者:几年之后开始分红的呢?
  石光银:我们六年头上就分红了。三千亩间伐了是四次。总共林地的收入是20来万块钱,基本投的本是拿回来了。
  看到联户承包的办法治沙效果不错,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石光银迈出了更大胆的一步,同国营长茂滩林场一下子签下了58000亩的治沙合同。
  陕西省定边县长茂滩林场原场长孙万仁:因为当时国有林场的荒沙面积很大,林场的造林任务每年很小,国家投入很少,所以林场无能力把荒沙在近三五年之内治理完毕。这个事情如果大户承包的话,治理收效快,而且还解决国家资金,这样我们林场就同意承包。
  合同规定,石光银在三年内,在58000亩沙地上种上树,五年后建立同长茂滩林场八二分成。这一次,他争取到了农业银行的贷款,他在乡政府贴出公告,联合到了127户,482人一同治沙。治沙公司也就此成立了。
  石光银:不管你是甘肃省的,不管你是银川的,不管你是陕西的,哪儿来报名,我热烈欢迎。所有的树苗不要你们掏钱,你们只出劳务,钱我出。一下报名就多了。
  同上一次一样,石光银与这些农户再签订治沙分包合同,其余的采取入股的方法。但是治沙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国营长茂滩林场所属的“狼窝沙”又是有名的难以征服的沙漠,治理起来极其艰苦。
  定边县荒沙治理责任有限公司员工井战荣:这就一个来月,这些人就不要再想回家了,吃的是干馍馍,喝的是冷水。
  记者:睡呢?
  井战荣:沙梁上。
  石光银:人喝的水,就是把沙挖开,挖这么深,拿芦草筒筒,就把这个芦草筒筒拧一下,趴下在那里头喝那个水。喝的都是那个沙糊子,喝在嘴里,觉得喉咙里涩溜溜的。
  可是就是吃了这么多苦,费了这么大劲,第一年种上了树,第二年春天刮了十几场大风把树苗都吹跑了。
  井战荣:石光银这个人来说,的的确确是有恒心。第二年二次又战,还是第一年的精神。
  石光银没有灰心,在他的带动下,127户联合治沙户也没有一户退出,就这样三战“狼窝沙”,第三年也就是1987年,终于造林成功。
  井战荣:从那以后,从我们内心来说,的的确确是把老石服了。为什么说把老石服了?如果没有老石这么个有恒心的人,第一年失败了以后,第二年就是纯粹没有人再敢干这个事情了。
  经过艰辛的努力,石光银的治沙公司终于按照合同在规定在58000亩的沙地上全部栽上了树木。几年之后,这里就成了乔、灌木丛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林场。
  记者:通过这个事,作为长茂滩林场来说,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陕西省定边县长茂滩林场原场长孙万仁:对长茂滩林场来说,就是加快了绿化治沙的步伐,节约了国家大量的资金。按照现在一亩地一百块钱的投资算,老石在我们这里搞了五万八千亩林子,应该说是五百八十万。也就是节约国家投资五百八十万。这个林地通过1998年榆林市和县林业局组织调查考证以后,现在落实五万八千亩林木总价值是三千万元。
  这以后,石光银和他的治沙公司渐渐有了名,治沙的项目越来越多,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通过治沙植树,定边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这片原来是一片黄沙,而今绿树成荫的地方,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实际上1990年以后,这样的变化已经在林区周围发生了,而且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树木较多的地方,流沙被稳固住了,人们用推土机推去几米厚的浮沙,这些原来被流沙湮没的良田重新又恢复了生机,而且不再受风沙侵害。同样一块地,粮食亩产量可以由原来的几十公斤,提高到现在的上千公斤,农民的收入自然也随着提高了。
  定边县荒沙治理责任有限公司员工王东虎:再养上些羊,养猪,把那个卖了,跟厂里面领的工资加起来人均达到一万多块钱。
  1996年以后,石光银又搞起了沙区综合开发,治沙公司建立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和药材种植基地。发展养殖业,饲养牛、羊、猪,又办起复合饲料加工厂、绿色罐头厂。靠这些,治沙公司每年可以得到100多万元的纯收入。当时同石光银一起治沙的187户联合户现在全都成了当地的富裕户。而在石光银看来,这些都是治沙造林带来的。
  石光银:我林造起来,草种起来,有了这个充分的草原和原料,我就可以搞养殖。没有林你也搞不成养殖。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石光银最大的特点是带领大家一起干,公司加农户治沙的规模和力度,都远远超过了他本身。通过总结他的经验说明,沙漠化是可以治理的。防沙治沙只有组织合理、方法对头、态度科学,就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
  石光银把公司所得的利润又进一步全部投入到治沙造林中,扩大造林面积,引进优良品种。他对自己的公司和治沙的前景都充满了信心。
  算起来,石光银治沙已经有18年了,这一片绿荫就是对18年最好的回报。在1984年他刚刚开始治沙的时候,有的人不太理解他,说他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石灰锤”,就是胆子大一根筋的意思。现在那里的老百姓都说,多亏老石有这种“石灰锤”的劲头,才使这么多的荒漠变成了绿洲。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