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
来源:智谷趋势 林达理 发布时间:
今年两会释放了一个最新的政治信号。打假,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3月5日,中国高层发出了讨伐 “假冒伪劣”的最新檄文:“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回头梳理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打假”决策可谓草蛇灰线:2014年:“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2015年:“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16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2017年:“严肃查处假冒伪劣等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2018年:“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首次写入“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019年:“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连续六年,其释放的信号一脉相承:1.打假态度愈来愈严厉,18年决绝表明“决不允许滋生蔓延”、19年警告要“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2.“法治”地位更突出,“依法”一词从无到常态化。3.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从无到开展试点,从实行制度到现在的健全制度。
决策层对打假展现出史无前例的决心。01打假不易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假货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背后有贪婪资本的全球躁动。有权威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上万亿美元的假货在流动,约占全世界GDP 的2%。全球假货泛滥,是因为这里边的利润,实在肥得惊人。随便找个小作坊,付点加工费贴上各大名牌,就能十倍百倍的溢价。1988年-2008年,全球假货产业实现了10,000%的增长,OECD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贸易中有接近5000亿美元是假冒伪劣商品,规模超过了2018全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占了全球进口商品的2.5%。假货如病毒式疯狂滋生,从制造环节、供需链到制造技术,无不跨越国界,防不胜防。回到国内,假货产业还与地域经济脉络犬牙交错。它关乎着当地就业、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甚至是地方政府的深层次执政难题——假货能拉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吸引人口流入,如果完全打击,将对地方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囿于利益冲动,一些地方政府把执法变成“执罚”,违法越多收益越多,从而产生了一些放任和纵容行为。制售假行为能获得如此广阔的生存空间,另一层原因是社会大众对这种违法行为的漠视,甚至是知假买假。今年春节期间,有权威媒体就“如何看待通过卖假鞋获取高收益这一现象?”发起调查,超过一万名网友自发参与投票。但结果大跌眼镜:近两成网友认为卖假鞋不偷不抢,挣得是辛苦钱;近三成网友表示自己买过假鞋;只有五成网友认为卖假鞋是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假货,无疑是市场经济的毒瘤。其实,中国政府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从3·15晚会年年打假、职业打假人成批出现,到砸入行政、司法资源,知产法庭一个个拔地而起……但这些远远不够,要达成“天下少假”的局面,依然任重道远。
02中国扔下了一条“鲶鱼”对于假冒伪劣等市场监管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监管”。随后的部长通道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再作阐释,打击假冒伪劣要“社会共治”。
什么时候打假从司法主导变成了社会共治?其实两年前已经有了苗头。还记得2017年两会期间,马云在微博上发表公开信,呼吁“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在此之前,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之路走得又快又急,40年赶着跑完了欧美的100年,但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还远远落在后头。现实局面令人焦虑,很多人侵权了未必会发现,发现了未必会起诉,起诉了未必会胜诉,胜诉了未必会重罚,罚了也还有赚头。当时马云此话一出,无异于扔了颗深水炸弹,立马激起了公共领域首次对重罚造假售假的讨论,“假货是毒瘤”、“请求人大尽快就此立法并全民监督执法”的声浪哗地袭向了两会。
社会共识开始凝聚成型,决策层也迅速作出了回应——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年中总理在中欧企业家圆桌会议上公开表态,要对知识产权侵权者“重罚直至倾家荡产”。
但说易行难,共识形成了,怎么执行?决策出台了,执法部门也不是说干就能干,有时明明知道是惯犯、累犯,但是假货认定难、侵权次数不累计、执法成本高……这些实际问题捆住了执法部门的手脚。对被侵权的企业而言,技术受限,完全没有手段掌握这些仿冒团伙的销售金额,更别说追踪他们的根源和身份。
这个时候,“教学书”出现了。2018年5月,网友举报微博网红大V“猫娘”销售假冒GM品牌眼镜,事发后“猫娘”销毁销售记录并携千万巨款潜逃海外。在警方取证艰难的情形下,品牌主、平台、消费者等各方开始协助警方展开调查:GM品牌方连夜为警方提供真假鉴定;阿里为警方提供技术协助;热心网友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受害消费者协助警方搜集证据……
在铁证如山之下,猫娘终于回国自首。全民助力,让“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成为现实。从推动“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成为社会共识,到推动全员参与形成社会共治,阿里所倡导的“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平台+消费者”的打假共治模式和各项打假技术就像是一条“鲶鱼”,在全社会搅起了不小的动静——执法部门: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执法部门联合阿里打击制售假违法犯罪行为,破获案件1634起,涉案金额79亿;品牌权利人: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121个品牌加入阿里打假联盟;学术机构:中国社科院大学等高校开始系统研究假货治理问题,并形成相关学术论文;业界:阿里假货治理模式和经验被借鉴和推广,各类企业学习阿里并成立了专门的平台治理部门;这套打假新模式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监管创新。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提出了“互联网+监管”,因为有成功样本在前。市场失灵,政府拿起了多方凝聚而成的手术刀痛割“毒瘤”,刀刀见血。
03鞭子高高举起模式创新之外,还需司法突破。社会共治模式与打假新技术在为根治假货提供操作样本的同时,司法实践层面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比如:
假货犯罪的缓刑率明显一直偏高。“唯数额论”让制假售假者难以入罪,侵犯知识产权的次数、数量都都被摒除在外。法律的震慑作用目前远远不够,很容易让社会共治的努力沦为杯水车薪。要让知识产权的正规军干得过盗版制假的土匪,就要真正做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法律基石永远是根。
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假货的危害性不亚于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损害了中国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消费。而假货问题同样损害了另一大支柱中国出口的国际形象。无论是制假售假,还是炒房,都是轻松赚快钱、投机暴富的心态,这种浮躁心态极具传染性,也在中国社会恣意蔓延,导致资本和人力都没有流入实体,进行进一步的科技研发、价值再创造。
归根结底,假货和房地产泡沫都对国家科技、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了严重侵蚀。如今,随着炒房团被遏制,制假售假团伙,也要被国家按在地上摩擦了。回头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前进之路,每一次困难的解决,都会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进步和执法突破。现在,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打击假货、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只会更加坚定,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相信会一步步确定。
鞭子已经高高举起,不会再轻轻落下。